药物中毒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药物中毒.jpg

药物中毒是指用药剂量超过极量而引起的中毒。误服或服药过量以及药物滥用均可引起药物中毒。常见的致中毒药物有西药,中药和农药。发病突然,自觉灼热瘙痒,重者伴有发热,倦怠,全身不适,纳差,大便干,小便黄赤等全身症状。属中医“药毒”范畴。

病因

西医病因

疾病因素(25%):

如中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应用六氯对二甲苯比较广泛,中毒性神经病和神经症发生率也较高,用药时间长,药物的毒副反应发生率也较大。

遗传因素(30%):

是某些药物产生毒性的重要原因。葡萄糖6-磷酸脱氢(G6PD)缺乏患者在应用奎宁类抗疟药时发生的溶血性贫血中占重要地位。中国的G6PD缺陷者分布很广,西南和沿海省市阳性率较高。慢乙醯化患者长期使用异烟约有23%的病人患多发性外周神经炎。欧洲白种人慢乙醯化者占60%,中国约占20%。假胆碱酯缺陷的病人,用同样剂量肌肉松弛药琥珀胆碱后,延长呼气与吸气之间的间隙时间,严重者造成窒息死亡。酒精体内代谢主要靠乙醛脱氢,乙醛脱氢缺乏者易产生酒精中毒。欧洲人几乎不缺乏,亚洲人缺乏乙醛脱氢者多于欧洲人,中国人约为35%。

性别和年龄的差异(30%):

对药物毒性的敏感性差别很大。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女性发病率比男性高3倍。儿童用药更应注意,因为儿童药物代谢发育不完全,对药物的毒性敏感性高。如氯霉素可引起灰婴综合症,患儿可能在症状出现后数小时死亡。儿童肾排泄链霉素缓慢,长期应用可造成耳聋。老年人的心、肝和肾脏功能都在衰退,易发生过敏反应或中毒现象。相同剂量的地高辛,血浆半衰期延长,洋地黄中毒发生率高。老年人肾脏排泄功能下降,肌注青霉素后血浆浓度较青年人高13倍。老年人应用巴比妥类催眠药的剂量要调整,因为老年人肝脏药代谢活性下降。

中医病因认识

总由禀赋不耐,药毒内侵所致。或风热之邪侵袭腠理,或湿热蕴蒸,郁于肌肤;或外邪郁久化火,血热妄行,溢于肌肤;或火毒炽盛,燔灼营血,外发于皮肤,内攻于脏腑。久而导致阴液耗竭,阳无所附,浮越于外,病重而危殆。

预防

1、加强毒物宣传:普及有关中毒的预防和急救知识。

2、加强毒物管理:严格遵守毒物的防护和管理制度,加强毒物的保管,防止毒物外泄。

注意事项

防止误食毒物或用药过量:药物和化学物品的容器要另标签,医院用药要严格查对制度,以免误服或用药过量。

常见症状

1、轻度中毒者:主要表现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兴奋或抑制,容易出现幻想、失去时间和空间感觉。

2、重度中毒者:可出现昏迷、呼吸抑制、惊厥、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瞳孔缩小如针尖大小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3、慢性中毒者:症状主要有食欲不振、便秘、消瘦、衰老和性功能减退等。

临床检查

有特征性的中毒症状和体征与常见内科急症相似,而不同毒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又可能相近或重叠,对同种毒物中毒在不同的机体中毒的表现也会有差别。因此易发生误诊或漏诊。急性中毒诊断要点是结合病史与现场调查,临床与体格检查、毒物检验等资料去伪存真,综合分析。

诊断鉴别

1、对病史的询问和临床检验与一般疾病基本相同,但对药物中毒的鉴别诊断比较复杂。首先应区分病人出现毒性症状是由於病情发展所致,还是因用药引起,如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遇有皮疹突然发生,应考虑与药物或毒物有关。医生要特别询问服药史,用药品种、剂量和时间,还要熟悉每一种药物的不良反应,了解患者家族药物毒性反应史。中毒症状潜伏期对诊断的参考意义很大,多数为1~2天P最多不超过10~12天。

2、根据病史综合分析:采集详尽的中毒病史是诊断的首要环节。生产性中毒应询问职业史、工种、生产过程、接触的毒物种类、数量、中毒途径及其他人发病情况。非生产性中毒要了解个人生活、精神状态,本人和家人经常服用药物和使用的杀虫剂,还须调查中毒环境。病人现场的所有药物或化学物,以及盛放的口袋和容器。尽量采集患者平时生活、学习、工作及最近的情绪变化等信息,以判断有无服用或使用某种药物的可能。对中毒史确切者,应详细确定药物的种类、中毒的途径及时间,大致估算所服药物剂量等。根据临床表现具体判断中毒药物种类。

并发症

药物中毒如治疗不及时可引起患者心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

治疗

西医治疗

1、立即停止使用药物。

2、一般处理的原则是去除病因,加速排泄,延缓吸收,支持疗法,对症治疗。

3、特殊疗法:主要是采取解毒物质。

常见药物的解毒药:

铅、锰:可用依地酸钙钠解毒。

砷、汞:可用二硫丙醇、二硫丙磺酸钠解毒。

亚硝酸盐、苯:可用小量亚甲蓝1-2mg/kg静注。

氰化物:亚硝酸盐-硫代硫酸钠疗法。

有机磷:阿托品解磷定

阿片类药物:纳络酮

中医治疗

一、内治法

(一)湿毒蕴肤

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甚则糜烂渗液。表皮剥脱;伴剧痒,烦躁,口干,大便燥结,小便黄赤,或有发热;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

辨证分析:湿热毒邪蕴蒸肌肤,故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甚则糜烂渗液,表皮剥脱,剧痒;湿热毒邪内扰则烦躁,或有发热;热毒之邪灼伤津液则口干,大便燥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为湿毒蕴肤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萆藓渗湿汤加减。

(二)热毒入营

皮损鲜红或紫红,甚则紫斑、血疱;伴高热,神志不清,口唇焦燥,口渴不欲饮,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绛,苔少,或镜面舌,脉洪数。

辨证分析:热毒炽盛,内入营血,外伤肌肤,故皮损鲜红或紫红,甚则紫斑血疱;热毒炽盛,气血两燔则高热,神志不清;热毒之邪伤阴耗血则口渴不欲饮.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绛、苔少或镜面舌、脉洪数为热毒入营之象。

治法:清营解毒。

方药:清营汤加减。

(三)气阴两虚

皮损消退;伴低热,口渴,乏力,气短,大便干,尿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分析:病久耗伤阴液,气无所生,致脾胃虚弱,气阴两伤,故皮损消退,伴低热,口渴,乏力,气短,大便于,尿黄;舌红、少苔、脉细数为气阴两虚之象。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

方药:增液汤益胃汤加减。

二、外治法

外治以清热利湿、收敛止痒为原则:

(一)局部红斑、风团、瘙痒甚者,用炉甘石洗剂、三黄洗剂外搽。

(二)糜烂渗液多者,以黄柏地榆各15g,水煎湿敷,渗出减少后,用青黛散外扑。

(三)局部干燥结痂者,可外涂黄连膏;结痂较厚,可先予地榆油外涂轻揩,待痂去,再涂黄连膏。

[其他疗法]

本病症轻者,可给予抗组胺类药,如扑尔敏特非那丁息斯敏等口服,并配合维生素C、钙剂等;严重者,如剥脱性皮炎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型,除用中药治疗外,应积极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如氢化可的松每日200—400mg,或地塞米松每日10—20mg,维生素C,1—3g,加到5%~10%的葡萄糖水1000—2000mL中,静脉滴注,至病情缓解,再改强的松地塞米松口服。同时应根据病情需要,配合使用抗生素,输血或血浆,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护理

1、对原因不明中毒的病人,应及时取胃液、血、尿等标本送检,以协助诊断。

2、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

3、及时发现尿少或尿潴留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4 、严密观察意识状态,如意识障碍加深,是病情恶化的标志。

5 、要注意病人意识清醒后,还有可能再次出现昏迷状态,切不可麻痹。

6 、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发生褥疮及口腔粘膜溃烂等。按医嘱完成各项治疗。

7、 要诱导病人说出服毒的原因。安慰病人,做好心理护理,以防再次发生意外。

饮食保健

饮食保健

合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对预防此病也很有帮助。

饮食适宜

合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

饮食禁忌

1.要少吃高脂肪食物;

2.忌食辛辣刺激性调味品或食物;

3.少饮咖啡,少喝酒;

4.少吃油炸食品。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药物中毒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药物中毒》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