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炎
来自中医百科
脾炎
脾炎(splenitis),即脾脏的炎症,是脾脏最常见的一种病理过程,多伴发于各种传染病,也见于血原虫病。脾炎根据其病变特征和病程急缓可分为急性炎性脾肿、坏死性脾炎和慢性脾炎三种类型。
急性炎性脾肿(acute inflammatory splenectasis)
是指伴有脾脏明显肿大的急性脾炎。病因多由病原微生物和血液原虫引起,见于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和急性经过的血原虫病。如急性炭疽、急性猪丹毒、急性副伤寒、急性马传贫、鸡大肠杆菌病、牛泰勒氏焦虫病、马犁形虫病、猪弓浆虫病等。
结局
急性炎性脾肿的病因消除后,炎症逐渐消散,局部血液循环可恢复正常,渗出物被吸收,通过再生可完全恢复正常的结构和功能。如机体再生能力弱或脾实质严重破坏,脾脏则可萎缩硬化。
坏死性脾炎(necrotic splenitis)
是指脾脏实质坏死明显而体积不肿大的急性脾炎。
病因: 主要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多见于急性传染病,如猪瘟、巴氏杆菌病和鸡新城疫。
病理变化
结局: 坏死性脾炎的病因消除后,炎症可以消散,随着坏死物和渗透出物的吸收,通过淋巴细胞和网状细胸的再生,一般能完全恢复脾脏的结构和功能。如脾脏的实质和支持组织严重受损,脾组织不能恢复原有结构,最终发生纤维化。
慢性脾炎
慢性脾炎(chronic splenitis)是指伴有脾脏肿大的慢性增生性脾炎。
病因
主要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多见于病程较长的亚急性与慢性传染病。例如慢性马传染性贫血、牛传染性胸膜肺炎、布氏杆菌病等病程较长的传染病。
病理变化
结局
慢性脾炎通常随着慢性传染病过程的结束,增生的淋巴细胞逐渐减少,局部网状纤维胶原化,脾脏内结缔组织成份增多,导致脾脏纤维化,其体积缩小,质度变硬。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脾炎》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