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店
概念
药店是出售药品的商店,又称药铺。
药店的起源
中医史上第一家官办的药店诞生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是大名鼎鼎的改革家王安石批准创建的。当时,王安石基于变法派内部分裂,爱子王雯英年早逝,尤其是自己久病缠身,决定辞职而归隐山林。临别政坛,他命人在首都开封创设一家“太医局熟药所”,也叫“买药所”,可以说,它就是现代中药店的前身。
在王安石变法期间,各地曾多次发生自然灾害。他虽然表示“夭变不足畏”,但看到那么多病人痛苦的样子,常常深感不安。尤其是当他得知病者缺医少药,有些人又乘机制造和贩卖假药时,更是百感交集。这时,有人提出建议:应成立一个专门机构,一方面研制一定规格的各种剂型成药,如丸、散、膏、丹,由国家专利出售,不许个人或其他部门私自制作;一方面在水旱疫疠之灾时,给百姓发放药剂。王安石听罢大喜,当即采纳了意见,并组织专门人员落实。
“太医局熟药所”成立后,大大方便了病人,也为政府赢得了丰厚的利润,受到了朝野的一致赞许。所以,王安石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熟药所”的“生意”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到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药所已增开到七所。几年后,五所“熟药所”更名为“医药惠民局”,两所“修合药所”更名为“医药和剂局”。与此同时,类似的药局犹如雨后春笋,迅速出现在全国各地。
再后来,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制药和卖药渐渐分离,从而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药店,专以卖药为业。
中国四大药店
北京的同仁堂、杭州的胡庆余堂、广州的陈李济和武汉的叶开泰并誉为“中国四大药店”,也是现今留存的百年老店。
御用药房——同仁堂
“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同仁堂是国内最负盛名的老药铺,自1723年开始供奉御药,历经八代皇帝,是名副其实自的御用药房。伴君如伴虎,在三百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历代同仁堂人形成了在制药过程中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严谨精神。
创立年份: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
创始人:乐显扬
轶事:乐凤鸣提出“遵肘后,辨地产,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并建立了严格的规范。三百多年来,同仁堂的后代谨遵教诲,各种珍贵细料药物的投料误差控制在徽克以下。
江南药王——胡庆余堂
胡庆余堂的创始人胡雪岩,是晚清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市井街尾流传着“为官须看《曾国藩》,为商必读《胡雪岩》”。胡庆余堂取自《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创立年份: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
创始人:胡雪岩
轶事:成就胡庆余堂的是一个“诚”字。据说胡雪岩在办药店之前,重金聘请一位药店经理,当时应聘的余修初提出的建议是,要使胡庆余堂成为天下首屈一指的大药房,就要敢于亏本三年。两人超脱生意人的诚实,才有了胡庆余堂的今天。
四百年不倒——陈李济
广东有三宝:陈皮、老姜、禾杆草,而最出名的陈皮就出自“陈李济”。陈皮原料以新会柑皮为最佳,每年冬柑收获,“陈李济”必派人前去采购。回来后按收购年限分类放置在木楼上进行加工,如此才能成就质量上好的陈皮。
创立年份:公元1600年(明朝万历27年)
创始人:李升佐
轶事:岭南天气潮湿,如何防潮、防霉、防虫蛀以满足远足人群的需求成为最大的难题。陈李济创造性地用蜡壳包裹,能使药物保持数十年不变。陈李济蜡壳丸的问世,也引发了那时北京、杭州等其他中药制造行业对中药包装的革命,一直到后来为全国制药业广泛应用。
忠义之店——叶开泰
叶开泰,乃遵父嘱:“叶家药铺开业,只图国泰民安。”三百多年来,叶开泰的信誉,几乎从来没有受到过挑战。叶氏家族最著名的是两广总督叶名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军掳去,不胜侮辱服药自杀,保持了民族气节,这也为叶开泰大大赢得了声誉。
创立年份:明朝崇祯年间(公元1637年)
创始人:叶文机
轶事:传说某日,作坊的大木甑蒸鹿茸百斤,以备切片磨粉,不料剩在大锅里的一点脚子水被店里一只狗喝了。结果,那狗不胜药力,右眼被冲瞎,肛门外翻出个肉团,像个红石榴。不是正宗鹿茸,哪来这般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