莴苣花叶病毒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文名称

莴苣花叶病毒

英文名称

Lettuce mosaic virus;LMV

分类类型

分类

马铃薯Y病毒科>马铃薯Y病毒属>莴苣花叶病毒

GeneBank编号

[AJ278854]

长叶莴苣病毒病

长叶莴苣病毒分布广泛,发生普遍,种植地区都有发病。一般病株零星,对生产无明显影响,重时病株可达20%,严重影响长叶莴苣的产量和品质。

病毒特征

长叶莴苣病毒病主要由莴苣花叶病毒(LMV)和黄瓜花叶病毒(CMV)侵染所致,部分由蒲公英黄花叶病毒(DYMV)侵染引起发病。LMV分类上属马铃薯Y病毒科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粒子线状,大小为750nm,稀释限点10~100倍,失毒温度55-60℃ 10min,体外保毒时间2~3天。通过蚜虫或汁液接触摩擦传毒。黄瓜花叶病毒(CMV)属雀麦花叶病毒科黄瓜花叶病毒属,病毒粒子球状,直径28-30nm,稀释限点1000~10000倍,钝化温度60~70℃ 10min,不耐干燥,体外存活3-4天,蚜虫传毒。蒲公英黄花叶病毒(DYMV)是伴生病毒科伴生病毒属成员,病毒粒子球形,直径30nm,稀释限点1000~10000倍,体外保毒2天,失毒温度65-70℃,主要靠蚜虫和种子传毒。

症状

全生产期都可发病,以苗期发病对生产影响大。病苗真叶初出现淡绿至黄白色不规则斑驳,叶缘不整齐,以后明脉并逐渐出现花叶或黄绿相间斑驳,或出现不规则褐色坏死斑点。成株染病多出现皱缩花叶,有的叶脉变褐,叶缘下卷。有时叶脉变褐或产生褐色坏死斑,病株明显矮化

发病规律

病毒源主要来自临近田间带毒的莴苣、莴笋菠菜等,种子也可带毒。种子带毒,苗期即可发病,田间主要通过蚜虫传播,汁液接触摩擦也可传染。桃蚜传毒率最高,萝卜蚜、瓜蚜、大戟长管蚜也可传毒。病害的发生和发展和天气相关,高温干旱病害较重,一般平均气温18℃以上和长时间缺水,病害发展迅速,病情也较重。

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2)夏秋季种植,采用覆盖遮阳网或棚膜上适当遮荫栽培技术。露地种植采用与甜玉米菜豆套作,改善田间小气候,预防发病。注意适期播种,出苗后小水勤浇,勿过分蹲苗。

(3)及时防治蚜虫,减少传毒,控制病情发展。苗期防蚜至关重要,要尽一切可能把传毒蚜虫消灭在毒源植物上,尤其春季气温升高后对采种株及春播十字花科蔬菜的蚜虫更要早防。发病初期可喷洒叶面肥,增强植株抗病性,也可喷洒一些抗病毒制剂,如抗病毒1号油乳剂500倍液、1.5%植病灵Ⅱ号乳剂1000倍液、83增抗剂100倍液等,隔10天1次,根据病情发展连续防治2~3次。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莴苣花叶病毒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莴苣花叶病毒》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