蛎菜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俗名: 蛎菜

产地及产期:

产于海礁、浪岗、嵊山、普陀山、象山港、韭山、渔山、大陈、洞头、南麂和大渔。我国沿海均有分布。本种系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暖温带海藻。可作饲料

介绍:

藻体绿色,片状,膜质,两层细胞,丛生,高2~3厘米。自叶缘向基部深裂成许多裂片,互相重叠,似重瓣花朵。生长在高、中潮带岩石上或小石沼中。终年可见。生长盛期5~6月。


蛎菜

蛎菜为藻类植物石药科蛎菜Ulvaconglobatakjellm ,裂片石莼,属于绿藻,石莼类。

U.fasciataDelile. 长药U.linzaL. 的藻体,又名母猪菜昆布等。藻体鲜绿

色,密集丛生,高2-4 厘米。生长在中、高潮带的岩石上。分布黄海、东海、

南海。

蝈菜含藻胶、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成分。性味咸寒,具有清

解毒的功效。用于中暑甲状腺肿等,广东沿海民间用蛎菜泡凉茶,作清

凉饮料,有解暑作用。脾胃虚寒者忌食用。

药用价值

【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拼音名】 Lì Cài

【英文名】 kelp;tangle

【别名】海青菜、岩头青、蛎皮菜

【来源】

药材基源:为石莼科植物蛎菜的藻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Ulva conglobata Kjellm.

【原形态】藻体亮绿色,丛生,高2-4cm,自藻体边缘向基部深裂成许多裂片,相互重叠,似重瓣花朵,边缘略卷曲。体上部膜质,厚30-50μm;基部厚100-125μm,软骨质,稍硬。细胞长方形,下部随着藻体增厚,细胞呈棱柱形,长为宽的1.5-2倍。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长在中潮带以上,带有沙土的岩石上或石沼边缘。

资源分布: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南海沿岸较多。

【性状】性状鉴别 藻体干缩成团块状。水浸展平后,叶状体绿色,长2-4cm,密集丛生,略扩展。叶状体深裂,裂成多数裂片或分枝,各裂片相互重叠,边缘扭曲。叶状体上部膜质,厚30-50μm,下部厚100-125μm,基部较硬,气微,味淡。

化学成份】藻体含硫酸多糖(sulfated polysaccharide),甲基二-α-L-鼠李糖甙(methyl di-α-L-rhamnoside)。

【性味】咸;寒

【归经】肾;肺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尿。主中暑;甲状腺肿;水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泡水作为清凉饮料。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全藻:味咸、性寒,有清热、解毒、利水的功能。用于中暑、甲状腺肿。广东用以泡茶作清凉饮料。

【摘录】《中华本草》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蛎菜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蛎菜》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