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暑1.jpg

中暑是高温环境下,人体产生的严重不良反应。正常人的体温由大脑皮层间脑延髓及视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管理。人体产生的热通过传导、辐射、对流和蒸发而散失,从而维持适当的体温。当外界温度过高,长时间日晒、湿热或空气不流通的高温环境等阻碍了散热时,就会发生中暑

病因

环境温度过高

人体由外界环境获取热量,在大气温度升高(>32℃)、湿度较大(>60%)和无风的环境中,长时间工作或强体力劳动,又无充分防暑降温措施时,缺乏对高热环境适应者易发生中暑。

人体产热增加

如从事重体力劳动、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应用某些药物(苯丙胺),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中暑疾病的发生。

散热障碍

如湿度较大、过度肥胖或传透气不良的衣服等。

汗腺功能障碍

见于系统硬化病、广泛皮肤烧伤后瘢痕形成或先天性汗腺缺乏症等患者。

中医病因认识

中暑是一种季节性疾病,称为“暑厥”。为暑邪所致。《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乃暑邪致病的形像描述。清.叶天士:提出:“夏月受熱,昏迷若驚,此為暑厥。即熱氣閉塞孔竅所致’’。暑是六气之一.。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是人类生活生产不可缺少的条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依靠自身的调节功能,以适应春,夏,秋,冬寒,热,温,凉的变化,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如在寒冷的冬天,机体主动采取保暧措施,调动阳气的温煦功能.适应寒冬;.在炎热的夏天;机体会主动采取降温措施,启动卫气的开合功能,以出汗等方式,才宣泄热能,适应环境.。 这叫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称之为”天人合一”,若这种相对稳定和平衡被破坏,,六气就变为邪气了,称之为’’六淫’’。成为致病因素,.暑邪便是这样形成的。

天人合一在什么情况之下会被破坏呢?

1天候气象的剧烈变化,超越人体的调控界限如气温大于>35—最近在巴其斯坦出现的热浪甚至>45度。大大超越了机体的调控能力。

2人体自身正气虚弱。失去抵御淫邪的能力:如:年老体弱者。患各种疾病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者,各种心脏病、、血液病、肾脏病、硬皮病等。孕妇,儿童,体力劳动过于疲劳者

预防

预防中暑应从根本上改善劳动和居住条件,隔离热源,降低车间温度,调整作息时间,供给含盐0.3%清凉饮料,宣传中暑的防治知识,特别是中暑的早期症状,对有心血管器质性疾病,高血压中枢神经器质性疾病,明显的呼吸,消化或内分泌系统疾病和肝,肾疾病患者应列为高温车间就业禁忌症。

常见症状

中暑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

热痉挛

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大量出汗,活动停止后常发生肌肉痉挛,主要累及骨骼肌,持续约数分钟后缓解,无明显体温升高。肌肉痉挛可能与严重体钠缺失(大量出汗和饮用低张液体)和过度通气有关。热痉挛也可为热射病的早期表现。

热衰竭

常发生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疾病患者。严重热应激时,由于体液和体钠丢失过多引起循环容量不足所致。表现为多汗疲乏无力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肌痉挛,可有明显脱水征: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晕厥。体温轻度升高,无明显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表现。根据病情轻重不同,检查可见血细胞比容增高、高钠血症、轻度氮质血症和肝功能异常。热衰竭可以是热痉挛和热射病的中介过程,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热射病。

热射病

是一种致命性急症,主要表现为高热(直肠温度≥41℃)和神志障碍。早期受影响的器官依次为心脏。根据发病时患者所处的状态和发病机制,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劳力性和非劳力性(或典型性)热射病。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内源性产热过多;非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散热减少。

1.劳力性热射病(exertional heatstroke) 多在高温、湿度大和无风天气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体育运动时发病。患者多为平素健康的年轻人,在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数小时后发病,约50%患者大量出汗,心率可达160~180次/分钟,脉压增大。此种患者可发生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肝衰竭DIC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较高。

2.非劳力性热射病(nonexertional heatstroke) 在高温环境下,多见于居住拥挤和通风不良的城市老年体衰居民。其他高危人群包括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慢性酒精中毒偏瘫截瘫患者。表现皮肤干热和发红,84%~100%病例无汗,直肠温度常在41℃以上,最高可达46.5℃。病初表现行为异常或癫痫发作,继而出现谵妄、昏迷和瞳孔对称缩小,严重者可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约5%病例发生急性肾衰竭,可有轻、中度DIC,常在发病后24小时左右死亡。

临床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及无机元素检测。

3、心血管检查。

4、CT检查

5、血液气体及酸碱平衡指标的检测。

鉴别诊断

1、老年性肺炎常与中暑并存其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甚至缺乏呼吸等症状,如咳嗽,咯痰等,更缺乏典型的肺炎体征。可表现为食欲不振,意识障碍或精神异常,有些表现为心悸,胸闷心动过速心律不齐(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发热,体温多在39℃以下,个别可无发热面仅表现为多汗,周围血象,白细胞正常或升高,分类以中性增多为明显,易合并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休克,心律失常及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早期呼吸音减弱,可出现少许湿性啰音,多在一侧局部肺底部多见,发生在慢性支气管炎基础上的,两肺可出现多种干,湿性啰音。上述肺部体征可提供肺炎的线索,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

2、脑出血常与中暑并存本病起病急骤,表现有头痛,呕吐,进行性言语不清和昏迷,鼾声大作,小便失禁,可有抽搐,丘脑出血累及丘脑下部,桥脑出血者表现为高热,昏迷,头颅CT可明确诊断。

3、血糖升高老年人糖耐量减低,50岁以上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升高,50岁以上发病率高达40%左右,且患者缺乏自觉症状,尿糖常为阴性。中暑会使病情加重,使隐性糖尿病者发病,重症中暑的应激状态亦可使血糖升高,但一般不超过15~20mmol/L。

4、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非酮症高渗性昏迷本病的诱发因素中以感染占首位,发热即成为主要症状之一,感染以肺部感染为多见,中暑亦是诱发因素之一。常以昏迷,失水,休克而就诊。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多数见于老年人,半数无糖尿病史,实验室检查能明确诊断。

并发症

1、脑水肿意识障碍,昏迷常是老年人中暑就诊时的主要症状之一,重症中暑对脑的病理改变为充血,水肿和出血(融合的,弥散的或为瘀点)。脑水肿在意识清或意识障碍浅的情况下,临床表现为颅内高压征,头痛,常进行性加重,后期头痛剧烈,呕吐多与头痛伴发,可呈喷射状,呕吐后头痛可暂减轻;视乳头水肿,眼底静脉瘀血,搏动消失,视网膜水肿,渗出,出血等变化。另外复视,缓脉,血压增高和意识障碍。生命体征的变化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烦燥,嗜睡,甚至昏迷,昏迷愈深,预后愈差;呼吸困难,呼吸衰竭:循环障碍,休克,心功能衰竭,持续高热,各种降温措施无效,为中枢性高热。表明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损害。

重症中暑高热昏迷者,经有效降温措施,患者常在4h内脱离昏迷状态,24h后恢复正常理性,如果患者对降温措施的反应甚微或不稳定,始终昏迷不醒,提示脑的损伤已达到不可挽救的程度。

2、心力衰竭

3、呼吸衰竭

4、急性肾功能衰竭重症中暑的肾脏损害,病理改变为肾脏充血伴有囊下,肾盂肾间质的出血。临床表现尿量少,尿常规中有蛋白,透明管型和颗粒性管型,脓细胞和红细胞。休克及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休克对重症中暑患者预后的影响极大,尤其是老年患者。中暑患者休克的发生与脑水肿,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感染及低血容量等多方面因素相关。相反,休克亦加重各脏器功能的损伤及衰竭。

治疗

西医治疗

现场急救

首先将病人搬到阴凉通风的地方平卧(头部不要垫高),解开衣领,同时用浸湿的冷毛巾敷在头部,并快速扇风。轻者一般经过上述处理会逐渐好转,再服一些人丹或十滴水。重者,除上述降温方法外,还可用冰块或冰棒敷其头部、腋下和大腿腹股沟处,同时用井水或凉水反复擦身、扇风进行降温。 严重者应即送医院救治。

一般处理

对一般中暑病人应改善环境,给予含盐饮料,以及口服人丹、十滴水霍香正气丸。对重症中暑病人应采取以下措施:

1、物理降温:可在头部、腋下、腹股沟等处安放冰袋,并用50%酒精擦浴。

2、药物降温氯丙嗪非那根各25毫克,加生理盐水500毫升,静脉滴注。1~2小时滴完,3小时后可重复使用。如效果不好,可加用10毫克地塞米松

3、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每日入水量需达3000毫升。

4、有循环衰竭时,应早期加用毛地黄药物。

5、有脑水肿时,及时应用脱水剂。重要的是加强宣传,大力提倡以预防为主的方针,避免发生中暑。

中医治疗

1.阳暑治法

【治法】清暑益气生津。

【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中成药:藿香正气水,仁丹,清暑益气丸,生脉注射液等。

2.暑厥治法

【治法】清热祛暑,醒神开窍。

【方药】清营汤加减。水牛角,生地,麦冬,丹参,黄连,金银花,连翘,竹叶心

中成药:安宫牛黄丸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等。

3.暑风治法

【治法】清热养阴熄风。

【方药】羚角钩藤汤加减。羚羊角,桑叶,川贝母,生地,钩藤,菊花,生白芍,生甘草,淡竹叶,茯神木

中成药:紫雪散至宝丹,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

针灸治疗

1.轻症治法:取督脉、手厥阴、阳明经穴为主。针刺用泻法,以泄热祛暑。处方:大椎、内关、曲池、委中。

2.重症治法:取督脉经穴为主。针刺用泻法,以开窍、泄热、祛暑。处方:水沟、百会、十宣、曲泽、委中。

护理

一、忌大量食用生冷瓜果

中暑的人大多属于脾胃虚弱,如果大量吃进生冷瓜果、寒性食物,会损伤脾胃阳气,使脾胃运动无力,寒湿内滞,严重者则会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

二、忌大量饮水

中暑的人应该采取少量、多次饮水的方法,每次以不超过300毫升为宜。切忌狂饮不止。因为,大量饮水不但会冲淡胃液,进而影响消化功能,还会引起反射排汗亢进。结果会造成 体内的水分和盐分大量流失,严重者可以促使热痉挛的发生。

三、忌吃大量油腻食物

中暑后应该少吃油腻食物,以适应夏季胃肠的消化功能。如果吃了大量的油腻食物会加重胃肠的负担,使大量血液滞留于胃肠道,输送到大脑的血液相对减少,人体就会感到疲惫 加重,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四、忌单纯进补

人们中暑后,暑气未消,虽有虚症,却不能单纯进补。如果认为身体虚弱急需进补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进补过早的话,则会使暑热不易消退,或者是本来已经逐渐消退的暑热会再卷土重来,那时就更得不偿失了。

饮食保健

适宜饮食

1、补充维生素在夏天人体维生素需要量比普通标准要高一倍或一倍以上,因此,可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

2、补充蛋白质夏季人体营养消耗大,代谢机能旺盛,所以,要常吃些富含优质蛋白质,又易于消化的食品。

3、多喝汤。当人出汗比较多,体液损耗比较大的时候,多喝汤既能及时补充水分,又有利于消化吸收。简单易学的“防暑汤”如山楂汤、绿豆酸梅汤、金银花汤、西瓜翠衣汤等。

4、多饮茶。研究人员对炎热天喝温茶水和喝饮料的两组人员的测定表明,温茶能降低皮肤温度1-2度,而冷饮只能使口腔周围变冷。喝茶者感觉清凉舒适,渴感全消,而喝冷饮 者,周身不畅,渴感未消。高温作业者,如能在温茶中适当加点盐,以弥补出汗过多而丢失的盐分,对预防中暑更有裨益。

5、多吃粥。在炎热的夏季,人的肠胃因受暑热刺激,功能会相对减弱,容易发生头重倦怠、食欲不振等不适,重者还会中暑。因此,夏季喝消暑保健粥则是饮食调理措施之一,如 绿豆粥、金银花粥、薄荷粥、莲子粥、荷叶粥、莲藕粥等。

6、多吃青菜。天热湿气重,人们一般都喜欢吃清淡味鲜而不油腻的食物,而青菜既有这种特点,又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元素。所以,应尽量多吃青菜,如各种豆类、瓜类、小白菜、香菜等。既可以凉拌生吃,也可放少许瘦肉丝炒熟吃。

7、多吃瓜果。瓜果汁多味甜,不仅生津止渴,也能清热解暑。西瓜味甜多汁性凉,是清暑解渴的瓜类之首。另外,香瓜黄瓜洗净之后生食,或榨汁之后饮用,都有很好的清热解暑作用。猕猴桃含有大量维生素c,有非常好的清热解暑作用,是高温和野外作业人员经常选用的果品和饮料。

饮食避暑良方

方1

【方剂】杨梅、酒。

【制作法】浸泡3 天,每次食杨梅5 枚,每日2~3 次。

【功效】预防中暑。

方2

【方剂】红葡萄酒,大麦茶。

【制作法】红葡萄酒掺入水,制成冰块,放人大麦茶食用。

【功效】本方可解暑降温。

方3

【方剂】绿茶1 克、蜂蜜25 克。

【制作法】开水300~500 毫升,浸泡5 分钟后温饮,或煎服,日服1 剂。

方4

【方剂】茶叶适量。

【制作法】沸水冲泡,趁热饮服。

方5

【方剂】绿余2 克、柿叶10 克。

【制作法】9~10 月份采柿叶4000 克,切碎,蒸30 分钟,烘干后备用,每次按上述剂量,加开水400~500 毫升,浸泡5 分钟,分3 次饭后温服,日服1 剂。

方6

【方剂】金银花15~30 克,蜂蜜30 克。

【制作法】金银花煎取汁液,晾凉后,分次与蜂蜜冲调,代茶饮用。

【功效】身热面赤耳聋,胸闷脘痞,下利稀水,小便短赤,不甚渴饮。

方7

【方剂】银花15 克、菊花15 克、山植15 克、蜂蜜150 克。

【制作法】上3 味煎汁,过滤去渣,调入蜂蜜搅匀,烧至微沸,代茶徐徐饮之。

【功效】伤暑、身热、烦渴、眩晕。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中暑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中暑》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