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葵花
治疗功效
和血润燥,通利二便。
①《别录》:主理心气不足。
②《千金·食治》:定心气。
③《本草拾遗》:治小儿风疹。
花有五色,白者疗痢疾,去邪气,阴干末食之。
④《尔雅翼》:敷疮肿。
⑤《珍珠囊》:治带下。
赤治赤(带),白治白(带)。
⑥《纲目》:治带下,目中溜火,和血润燥,通窍,利大、小肠。
⑦《分类草药性》:治红崩,吐血。
红、白、淡三种,白治带症。
⑧《重庆草药》:和血,润肠,除邪热。
基本信息
【植物名称】蜀葵花
【别名】吴葵华、侧金盏、白淑气花、棋盘花、蜀其花、蜀季花、麻杆花、舌其花、大蜀季花、果木花、木槿花、熟季花、秫秸花、端午花、大秫花、饼子花、公鸡花、擀杖花、单片花。
【英文名】Flower of Hollyhock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lthaea rosea (L.)Cav. [Alcea rosea L.;Althaea sinensis Cav.;A.rosea (L.) Cav.var.sinensis (Cav.) S.Y.Hu]
【中药化学成分】花含1-对-羟基苯基-2-羟基-3-(2,4,6)-三羟基苯基一1,3-丙二酮[1-p-hydroxyphenyl-2-hydroxy-3-(2,4,6)-
trihydroxyphenyl-1,3-propandione],二氢山柰酚葡萄糖甙(dihydro-kaempferolglucoside)及蜀葵甙(herbacin)。
花瓣含一种黄色素,熔点261℃(分解),可能是有二苯酰甲醇型的结构与山柰酚相关的物质。
其白花者,曾分离两种可能是二氢山柰酚的甙,一种是无色结晶,分解点℃;另一种是淡黄色结晶,分解点℃;前一种的甙元分解点是232℃,糖是葡萄糖。
深黄色者曾分离一种葡萄糖甙,名蜀葵甙;它水解则生葡萄糖及蜀葵甙元。
花的红色素,在酸性时呈红色,碱性时呈褐色,可作中和的指示剂。
【性味】甘,寒。
①《别录》:味咸,无毒。
②《千金·食治》:味甘,微寒滑,无毒。
【来源】为锦葵科植物蜀葵的花朵。
形态特征
蜀葵(《千金·食治》),又名:菺、戎葵(《尔雅》),吴葵(《别录》),胡葵(《千金方》),一丈红(《草木记》)。
二年生草本,高达2.5米。茎直立,具星状簇毛。叶互生,圆形至圆卵形,长6~10厘米,宽5~10厘米,先端圆钝,基部心形,通常具3~7浅裂,边缘具不整齐的钝齿,两面均有星状毛;叶柄长约4~8厘米,具星状簇毛。花单生于叶腋,有柄长约2.5厘米,小苞片7~8,基部连合,较萼为短;花萼圆杯状,5裂,裂片三角形,密被星状绒毛:花冠直径约7厘米,紫红色、淡红色或白色,花瓣5,倒卵形,先端边缘具不规则的齿裂,雄蕊多数,花丝结合成一圆柱体,花药密集其上;子房多室,心皮轮状排列,花柱上部分裂。果实扁球形,直径约3厘米。种子斜肾脏形,背部边缘竖起如鸡冠状,侧面有斜纹。花期5~10月。各地均有栽培。
本植物的根(蜀葵根)、茎叶(蜀葵苗)、种子(蜀葵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用法用量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研末。
外用:研末调敷。
【采集】夏、秋采收,晒干。
【宜忌】《四川中药志》:孕妇忌用。
【选方】
①治妇人白带下,脐腹冷痛,面色痿黄,日渐虚损:白蜀葵花五两。阴干,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二钱。如赤带下,亦用赤花。(《圣惠方》)
②治二便关格,脓闷欲死:蜀葵花一两(捣烂),麝香半钱。水一大盘,煎服,根亦可用。(《纲目》)
③治痎疟及邪热:蜀葵花白者。阴干,为末服之。(《本草图经》)
④治鼻面酒皶及酐酣:蜀葵花一合,研细,腊月脂调敷,每夜用之。(《仁存堂经验方》)
⑤治蝎螫:蜀葵花,石榴花、艾心等分。并取阴干,合捣,和水涂之螫处。(《补缺肘后方》)
药用植物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阳光充足及温暖气候,耐寒。宜在排水良好的肥沃土壤栽种。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或分株繁殖。种子繁殖:夏、秋播种为宜,6-7月种子成熟,采下即播,约1星期后发芽,当真叶2-3枚时,移植1次,次年就可开花。分株繁殖:花后至春季抽梢前进行,常作二年生栽培,生长期可施液肥。
病虫害防治 蜀葵锈病,为害叶片,可在春季和夏季于植株上喷洒波尔多液。播种前应进行种子消毒。
花语
远大的志向。
在《花仙子》第8集《小小哥伦布》的结尾,李嘉文赠送给港口居民的花种即为蜀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