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树枝状改变
树枝状角膜炎角膜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有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常导致反复的角膜炎症,血管形成,瘢痕形成和视力减退。
树枝状角膜炎症状和体征初发(原发)感染通常为一无特征性的自限性结膜炎,可伴有水泡性睑缘炎.复发时(继发)通常呈上皮性角膜炎(亦称树枝状角膜炎),其特征为角膜上皮呈树枝状病变,与树叶的叶脉相似,末端呈球形。早期症状为异物感,流泪,畏光和结膜充血,随着反复复发,角膜知觉减退或消失,结果可能引起角膜溃疡和永久性角膜瘢痕形成。盘状角膜炎累及角膜基质,是角膜深层的盘状局限性水肿和混浊,伴有虹膜炎,常在上皮性角膜炎后发生。盘状角膜炎可能代表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反应.不是由反复的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不愈合或愈合极慢的上皮性缺损,被称为无痛性溃疡。
树枝状角膜炎治疗局部治疗(例如1%氟苷眼药水,每日9次或3%阿糖腺苷眼膏,每日5次)往往有效。偶需口服阿昔洛韦400mg,每日5次。如果树枝状病灶周围的上皮疏松和水肿,则在开始应用药物治疗前用棉签尖端轻拭作清创术可加速愈合。上皮性角膜炎局部禁用皮质类固醇,但后期当角膜基质(盘状角膜炎)或葡萄膜被累及时,合并应用皮质类固醇与抗病毒药可能有效。伴有葡萄膜炎的病例,1%阿托品滴眼是有益的。1周后尚未痊愈的病例和累及角膜基质或葡萄膜的病例皆应请眼科医师治疗。
眼部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 ophthalmicus)可合并眼睑炎,结膜炎、角膜炎、巩膜炎,葡萄膜炎、视网膜病变(急性视网膜坏死)、视神经炎,眼肌麻痹等。其中60%可发生带状疱疹性角膜炎(herpes zoster keratitis),造成角膜瘢痕,严重影响视力。近来有逐渐增多的倾向,值得警惕。
角膜树枝状改变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提高自身免疫力。
角膜树枝状改变的原因
(一)发病原因
水痘病毒和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and herpes zoster virus,VZV)为同一种病毒,机体免疫状态不同可导致水痘或带状疱疹两种疾病,机体初次感染VZV后,病毒潜伏于1个或多个脊神经节的神经细胞内或脑感觉神经节的细胞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再次活化,沿感觉神经纤维下行至皮肤,在某一感觉神经与眼的区域增殖,发生带状疱疹,以三叉神经第1支分布区域最多见。
本病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复发感染所致,病毒潜伏于三叉神经节中,当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或在其他外界刺激诱导下,病毒即被激活,繁殖而发病,有免疫缺陷的病人,例如艾滋病患者,细胞移植患者,以及有癌症病史,近期手术史,外伤史患者,也容易使潜伏在机体内的VZV复发感染。
角膜树枝状改变的诊断
出现皮肤,眼部和角膜的特有体征时,一般不难诊断,体征不典型,皮疹较少的病例,常误诊为HSK,作者认为当出现角膜炎或其他眼部体征,同时具备下列各特征时,应怀疑VZV所致。
1.既往有单侧颜面部皮疹病史。
2.该区皮肤残留瘢痕或茶褐色沉淀物。
3.虹膜萎缩。
角膜树枝状改变的鉴别诊断
假树枝状角膜炎:伴随于眼带状疱疹出现的树枝状角膜炎,因其形态和HSV性树枝状角膜炎极为相似,其主要区别是:其角膜病变轻微,略高起于角膜表面,轻,中度荧光素染色,而不像HSK呈沟状凹陷,染色明显;其树枝状病变的末端不像HSK那样有球形膨大(terminnal bulb),故称为假树枝状角膜炎(pseudodendritic keratitis)而加以区别。
出现皮肤,眼部和角膜的特有体征时,一般不难诊断,体征不典型,皮疹较少的病例,常误诊为HSK,作者认为当出现角膜炎或其他眼部体征,同时具备下列各特征时,应怀疑VZV所致。
1.既往有单侧颜面部皮疹病史。
2.该区皮肤残留瘢痕或茶褐色沉淀物。
3.虹膜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