譩譆穴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譩譆为经穴名(YìxīBL45),又作噫嘻。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别名五胠俞。属足太阳膀胱经。令病人发譩譆之声,此穴位局部能动应手指,故名譩譆。位于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譩譆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第六肋间隙。有肋间动、静脉后支。分布着第五、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肤由第五、六、七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重叠分布。譩譆穴有宣肺解表和胃降逆之功。治大热、汗不出、劳损不得卧温疟久不愈及胸腹闷胀、肩背胁肋痛、鼻黄等症。斜刺0.3~0.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功用

宣肺理气通络止痛

定位

位于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取穴方法

俯卧位,平第六胸椎棘突下,灵台督脉)旁开3寸,当肩胛骨脊柱缘处取穴。

俯卧位,第6胸椎棘突下与肩胛骨内侧缘之垂线交点处取穴。

解剖

譩譆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第六肋间隙。有肋间动、静脉后支。分布着第五、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肤由第五、六、七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重叠分布。

主治

譩譆穴有宣肺解表和胃降逆之功。治大热、汗不出、劳损不得卧温疟久不愈及胸腹闷胀、肩背胁肋痛、鼻黄等症。

刺灸法

刺法:斜刺0.3~0.5寸。

灸法: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临床应用

现代多用譩譆穴治疗心包炎支气管哮喘肋间神经痛,腋神经痛,感冒,心包炎,哮喘,腰背肌痉挛,膈肌痉挛等。

配伍应用

譩譆配定喘膻中,有理气宽胸,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

譩譆配大椎外关,有解表清热截疟的作用,主治热病,疟疾。

譩譆配膻中、内关中府,治胸痛。

譩譆配太渊肺俞风门,治哮喘病。

譩譆配大椎、后溪风池,治疟疾。

别名

五胠穴(《黄帝内经素问•刺疟》),噫嘻。

名称释义

令病人发譩譆之声,此穴位局部能动应手指,故名譩譆。

譩,通“噫”,伤痛声。《集韵》:“噫,伤也,又痛声。”譆,通“嘻”,悲恨声。《说文》:“譆,痛也。”注:“痛而呼之言也。”譩譆,哀痛声,即噫嘻。《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大风汗出,灸。在背下侠脊旁三寸所,压之令病人呼,应手。”王冰注:“以手压之,令病人呼譩譆之声,则指动矣……因取为名尔。”《针灸甲乙经》:“以手痛按之,病人言譩譆是穴。”按压取穴时,病人常有畏痛譩譆之声,因而得名。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喘逆鼽衄、肩胛内廉痛、不可俯仰、胗季胁引少腹而痛胀,譩譆主之。小儿食晦头痛,譩譆主之。

循经考穴编》:诸疟不愈,虚烦劳热,胸痛引脊,膊内廉病。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肩背痛目眩。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譩譆穴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譩譆穴》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