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包菌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植物》

Pisolithus tinctorius (Pers. ) Cooke et Couch

豆包菌又称彩色马勃

子实体呈球形或近似头状,直径2.5-18cm,下部显然缩小形成柄基部。柄长1.5-5(10)cm,粗1-3.5cm,由一团青黄色的菌丝来固定于附着物上。被薄,光滑,易碎,初期米黄色,后变为浅锈色,最后为青褐色,成熟后上部片状脱落。内部有无数小包,埋藏于黑色胶质物中,小包幼期黄色至佛手黄色,后变为褐色,不规则多角形,通常扁形,直径 1-4mm,包内含孢子,包壁暴露空气中逐渐消失,使孢子散播。

夏秋季在松树等林中砂地上单生或群生。

分布于我国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甘肃、黑龙江、湖南、湖北、广东、香港、广西、四川、山东、云南等地区。

此菌有消肿止血作用。可将孢粉适量散敷在伤口上,治疗外伤出血冻疮流水、流脓,还可治疗食道及胃出血,以及用于治疗肺热咳嗽、咽喉肿痛咳血等。对某些病原菌有拮抗作用

含有麦角甾素、类脂质、马勃素等,还可用作黄色染料。该菌是松、杉、栎等树木重要的外生菌根菌,被称之为菌根“皇后”。近年来,我国南方从国外引进的火炬松(pinus carbaca )等速生松树品种,在用人工接种豆包菌这种外生菌根真菌,可促进成林。  

《中药材》

【药 名】:豆包菌

【来 源】:为地星科植物豆包菌的全草。

【功 效】:消肿止血。

【主 治】:用于冻疮流水、痈肿、疔毒、瘀血肿痛、无名肿毒、消化道出血、外伤所致的各种出血症。

性味归经】:辛、平。入肝、胃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一10克。外用:适量,捣敷患处或研末调涂。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及海南岛、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

【拉丁名】:Pisolithus tinctorius (Pers) coker et Couch

【考 证】: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全草:味辛、性平。有消肿、止血的功能。用于消化道出血、冻疮流水、外伤出血等证。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豆包菌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豆包菌》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