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疮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冻疮.jpg

冻疮是由于寒冷引起的局限性炎症损害,冻疮是冬天的常见病,尤其是儿童、妇女及老年人,冻疮一旦发生,在寒冷季节里常较难快速治愈,要等天气转暖后才会逐渐愈合,局部小动脉发生收缩,久之动脉血管麻痹而扩张,静脉淤血,局部血液循环不良而发病。中医常根据受冻部位的不同,分别称为“水浸足”、“水浸手”、“冻烂疮”等。

病因

西医病因

寒冷(36%):

寒冷是本病发病的最主要原因,能增加冷传导和对流的因素对本病的形成起促进作用,如潮湿和风速,此外机体组织对寒冷的适应能力下降也对本病形成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系机体对寒冷发生的异常反应,冻疮是寒冬或初春季节时由寒冷引起的局限性皮肤炎症损害,好发生在肢体的末梢和暴露的部位,如手,足,鼻尖,耳边,耳垂和面颊部。

皮肤耐寒性差(30%):

现代医学认为冻疮是因为患者的皮肤耐寒性差,加上寒冷的侵袭,使末梢的皮肤血管收缩或发生痉挛,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使得氧和营养不足而发生的组织损伤。

众所周知,手脚和耳廓是人体血液循环的末梢部分,亦是冻疮的好发部位,深秋以后,气温突然降低,末梢血管内的血流也随即变得缓慢,当温度低于10摄氏度时,上述部位的皮下小动脉遇冷收缩,静脉回流不畅,从而发生冻疮,也有部分患者是因为血管先天性变异,血管狭窄导致血流不畅而诱发冻疮的,因此,预防冻疮应针对其发病机理,提前采取措施,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病理变化(25%):

寒冷使皮肤血管收缩,局部皮肤缺血缺氧,代谢失常,久之血管麻痹扩张,淤血,血浆渗出引起局部组织水肿,水疱形成,及组织坏死,溃疡形成,潮湿及风速可加速体表散热,故冬季潮湿多风地区冻疮发生率比干燥地区为高,此外,自主神经紊乱,肢端血运不良,鞋袜过紧,手足多汗,缺乏运动,营养不良,贫血及一些慢性疾病常为本病诱因。

中医病因认识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患者阳气不足,外感寒湿之邪,使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而发病。

《外科正宗》谓:“冻疮乃天时严冷,气血冰凝而成”。概括地说明了冻疮的发病原因主要为寒冷。人体遭到严寒侵袭后,尤其是在潮湿、刮风、防寒设备不良、衣帽和鞋袜紧小、长时间不活动等情况下更易发生;若平素气血衰弱、疲劳、饥饿、对寒冷敏感,亦容易导致本病发生。寒邪侵袭过久,耗伤元气,以致气血运行不畅,气血凝滞而成冻疮;重者肌肤坏死,骨脱筋连,甚则阳气绝于外,荣卫结涩,不复流通而死。此外暴冻着热、暴热着冻也可导致气血瘀滞而坏死成疮。

预防

1.用热盐水浸泡患处15分钟,连续1周。

2.“十滴水”外擦冻疮局部,每天6~10次,对于冻疮未溃者疗效较好;若局部皮肤破溃糜烂,可先用红霉素软膏涂擦,待炎症消散后再使用十滴水。

3.冻疮刚刚开始时,每天晚上用电吹风边吹边揉,几天后就没有了。

4.用伤湿止痛膏贴敷局部治疗皮肤红肿,自觉热痒或灼痛的一度冻疮,取得良好效果,方法是先用温水将患处洗净,擦干后将药膏紧贴在患处皮肤上,一般贴24小时可痊愈,如未愈可再换贴几次,皮肤破溃或过敏则不宜贴敷。

5.治冻疮的方法很多,但往往时间长,见效慢,而用云南白药治疗有良效,其方法是:冻疮未溃破者,用白酒将云南白药药粉调成糊状外敷,并注意保温,冻疮已溃破者,将患处洗净后,直接撒云南白药药粉于创面,用消毒纱布包扎,数日内可愈。

6.正骨水还有它的新用途,对冻疮有特效,每天擦3~4次,擦了三次能把出现的疱块消除了,半月有余治好了冻疮,冻疮患者不妨一试。

7.风油精治疗冻疮:将患处洗净,取本品少许涂搽患处,接着用手轻轻地揉搓,直至局部发热,每日3次,连续3周,适用于冻疮初起,局部红肿硬痛者,但冻疮破溃者不宜使用,在冬季来临时,每日取本品少许外搽患处,可预防冻疮,此外,用正骨水等亦可。

8.夏秋吃黄瓜时,用瓜蒂反复擦常发生冻疮的部位,只要坚持经常,保证不再复发。

注意事项

加强锻炼与营养,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寒冷季节应注意局部保暖,手套,鞋袜不宜过紧,受冻部位不宜立即烘烤及用热水浸泡;易受冷部位擦凡士林或其他油脂类,以保护皮肤,常进行局部按摩及温水浴,以改善血循环。

常见症状

典型皮损为局限性指盖,蚕豆大小,暗紫红色隆起水肿性斑块或硬结,境界不清,边缘鲜红色,中央青紫色,表面紧张光亮,触之冰凉,压之褪色,去压后恢复较慢,重者肿胀加剧,表面可形成水疱,内含淡黄色或血性浆液,疱破后可形成糜烂或溃疡,多对称发生于四肢远端以手指,手背,足缘,足跟,面颊,耳廓等处多见,亦可单侧发生,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年女性,以肢端血运不良及手足多汗者多见,自觉有痒感,烧灼感,肿胀感,痒感受热后加剧,有糜烂溃疡者自觉疼痛,每年冬季发病,天暖后自愈,病程迁延。

临床检查

主要根据冬季好发,常见于儿童,妇女及末梢血运较差者及皮损好发于手足背,足跟,指趾,耳廓及鼻尖等处,损害大小不一,初起为红或紫红色的淤血性红斑,压之退色,去压后红色双缓慢恢复,严重者可有水郊,破后形成溃疡,自觉局部肿胀,冰凉,暖热后有瘙痒,灼热或疼痛感,愈后常遗留下萎缩性疤痕,本病应与多形红斑进行进行鉴别,后者好发于春秋季节,皮损呈多形性,有典型虹膜样损害,常伴有粘膜损害,好发于手足部。

诊断鉴别

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好发于冬季一般不难做出诊断。

鉴别诊断:


1.多形红斑:亦好发于手背,指缘等处,但损害为多形性,常见有典型的虹彩状红斑,又称为靶样损害,中间紫红,边缘淡红,无淤血现象,经过急性,多见于春秋两季。

2.结节性红斑 :好发于小腿伸侧,炎症明显,疼痛剧烈,不形成水疱及溃疡,与寒冷季节无关。

3.肢端青紫症 :多见于成年妇女,两小腿青紫,皮肤冷觉,微肿,远端着色重,不破溃,自觉症状缺如,终年症状不消,与季节无关。

并发症

三度冻疮,有时还会有并发感染

治疗

西医治疗

1.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治疗 未破溃皮损可外搽貂油、樟脑软膏、肝素冻疮膏、蜂蜜、辣椒制剂等促进血液循环,已破溃皮损可用抗生素软膏,也可用氦氖激光等理疗。

2.口服药物治疗

可口服烟酸硝苯吡啶等扩血管药物。

中医治疗

自治疗法

(1) 桂枝白芍当归生姜红枣、灸甘草、分2次煎服,每日1帖。

(2) 当归桂枝白芍细辛甘草木通吴茱萸生姜。分2次煎服,每日1帖。

(3) 紫皮蒜适量,入冬前将蒜捣烂,擦在常患冻疮处,每日1次,连擦5-7天,如皮肤起泡,可暂停用。本方适用于冻疮的预防。

(4) 生姜、白萝卜、白附子桂枝。上药一同水煎,趁热洗过,连洗2天,即可痊愈,以上为1天的量,早晚各1次。本方适用于冻疮未溃时的治疗。

(5) 生姜的自然汁,熬膏涂之。此法对于手、足冻疮均治。此外,用生姜汁时时漱吐,还可治疗口疮。 冻疮中医治疗方法

1. 鲜芝麻叶适量,放在生过冻疮的部位,用手来回揉搓20分钟左右,让汁液留在皮肤上,1小时后再洗去,每日1次,连续1周。

2. 吃西瓜时,将西瓜皮适当留得厚一些,形成白中稍带红的样子,用它轻轻揉搓生过冻疮的部位,每次3分钟,每日1次,连续1周。

3. 红辣椒、去子切碎,放入白酒60毫升中浸泡7天,再加樟脑3克摇匀,使用时用消毒棉签沾药液外搽生过冻疮的部位,每日2次,连续1周。

4. 生姜、捣烂,加入白酒100毫升,浸泡3天即成。使用时用消毒棉签沾药液外搽生过冻疮的部位,每日2次,连续1周。

5. 白茄根、花椒、水煎熏洗易患冻疮处,每日1次,每次10-30分钟,1日1剂,连续1周。

护理

1.冻疮初起时,用热醋涂抹,醋干后,再行涂抹,一日数次,可见效。

2.冬季如有人生冻疮,可在温水中加入少量啤酒,浸泡20分钟,即可马上缓解冻疮带来的痛苦,这是因为啤酒中维生B1、B6有抗神经炎,皮肤炎和促进肌肉生长的功效,冬天坚持用加有啤酒的水浸泡洗用,可防止和治疗冻疮,脚气等。

饮食保健

饮食保健

饮食无特殊禁忌。

饮食适宜

1、宜进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2、宜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饮食禁忌

1、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2、忌煎炸、烧烤食物;

3、忌海腥食物。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冻疮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冻疮》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