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概述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是测定冲动在运动纤维传导的一种方法。能直接测定运动神经兴奋性和传导性。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查

适应症

判定各种原因所致周围神经损害与单纯侵犯脊髓前角细胞疾病相鉴别。适应证如下:

1.周围神经损伤

2.周围神经炎。

3.肌肉疾病。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禁忌证

无特殊禁忌证。

准备

1.检查前要向患者明目的和检查方法,以充分取得患者的合作。

2.仪器设备准备 使用肌电图仪,包括刺激和记录两部分。刺激仪采用输出恒压或恒流式的方波电流,脉宽为0.5~1ms,频率为1Hz,使用超强强度刺激。刺激电极采用直径5~7mm的表面双电极。记录电极置于该神经干所支配的肌肉表面。

方法

测定运动神经和传导速度,使用间距20~30mm的双电极,选择神经干近、远两点做为刺激点。记录电极置于神经所支配的肌肉表面,测定以下参数:

(1)M波的形状、振幅、时限、面积

(2)由刺激开始到出现诱发电位潜伏期,包括近端刺激潜伏期和远端刺激潜伏期。

(3)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传导速度(m/s)=

式中:S1近端刺激点至记录点的距离

S2远端刺激点至记录点的距离

T1近端潜伏期

T2远端潜伏期

判断标准

正常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为50~70m/s,但因所查的神经节段、温度及受试者的年龄、性别的不同而有差异。

操作

1)记录电极可用针极或表面电极。使用表面电极时,须先用乙醇擦拭皮肤,涂敷电极糊,将电极用胶布固定在受检神经支配的远端肌肉上。刺激电极多用双极表面电极,置于该神经的浅表位置(或运动点上)。

2)刺激电流时限宜选0.1-0.5ms,频率1-2/s,逐渐增加刺激强度直至引起肌肉反应出现肌电位后,继续增加刺激强度达超限刺激,此时由数字平均器直接测定从刺激开始至引出反应的潜伏期,诱发电位的电压、时限(也可在摄片后再测量)。

3)每条神经均须测定2个以上端点(近端及远端)的潜伏期,从皮表投影测量端点间的神经长度,按下列公式计算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4)刺激点及记录点位置的选择

(1)正中神经:刺激点:锁骨上窝Erb点、腋窝、肘部肱骨内上髁内上方、腕部横纹正中。记录点:拇短展肌。

(2)尺神经:刺激点:锁骨上窝Erb点、腋窝、肘部肱骨内上髁与尺骨鹰嘴间、腕部掌横纹尺侧缘。记录点:小指展肌。

(3)桡神经;刺激点;锁骨上窝Erb点、腋窝、上臂外缘中部桡神经沟处、肱骨外上髁处。记录点:肱桡肌或指总伸肌。

(4)肌皮神经:刺激点:锁骨上窝Erb点、腋窝。记录点:肱二头肌。

(5)胫神经:刺激点:腘窝中央、跟腱与内踝之间。记录点:踇短展肌。

(6)腓总神经:刺激点:腘窝外侧缘、腓骨小头下方、踝背横纹处。记录点:趾短伸肌。

(7)股神经:刺激点:腹股沟部股动脉外缘、大腿内中下1/3交界处。记录点:股直肌及股内侧肌。

(8)面神经:刺激点:耳前或耳后面神经干处、颧骨下、下颌角或眼外眦外方。记录点:额肌、上唇方肌或颏肌。

注意事项

1.检查前须测皮肤温度,如上肢温低于30℃时应复温后再作检查。

2.刺激点应正确置于运动点上,检查时应防止位置移动。

3.刺激电压应达到超限刺激强度,避免将H波误认为运动反应波,并在记录电位时,电压放大灵敏度调节应置于合适位置。

4.距离测量要正确,上肢可用皮尺测量,测量尺神经时前臂应屈曲15°,测量正中神经时前臂应取伸展位。测量下肢神经时可用骨盆尺,上肢近端距离亦可用骨盆尺测量。

5.患者如有心脏疾病,应避免刺激Erb点,以免发生意外。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