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附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香附.png

香附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干燥根茎。性味辛、微苦、微甘、平。归肝、脾、三焦经。具有理气解郁,调经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脘腹胀痛,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寒疝腹痛,乳房胀痛等病症。

药性

辛、微苦、微甘、平。归肝、脾、三焦经

功效

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理气调中。

临床应用

1.肝郁气滞胁痛、腹痛。本品主入肝经气分,芳香辛行,善散肝气之郁结,味苦疏泄以平肝气之横逆,故为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要药。治肝气郁结之胁肋胀痛,多与柴胡、川芎、枳壳等同用,如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用治寒凝气滞、肝气犯胃之胃脘疼痛,可配高良姜用,如良附丸(《良方集腋》);若治寒疝腹痛,多与小茴香乌药吴茱萸等同用;治气、血、痰、火、湿、食六郁所致胸膈痞满、脘腹胀痛、呕吐吞酸、饮食不化等,可配川芎、苍术、栀子等同用,如越鞠丸(《丹溪心法》)。 2.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本品辛行苦泄,善于疏理肝气,调经止痛,为妇科调经之要药。治月经不调、痛经,可单用,或与柴胡、川芎、当归等同用,如香附归芎汤(《沈氏尊生书》);若治乳房胀痛,多与柴胡青皮瓜蒌皮等同用。

3.脾胃气滞腹痛。本品味辛能行而长于止痛,除善疏肝解郁之外,还能入脾经,而有宽中、消食下气等作用,故临床上也常用于脾胃气滞证。治疗脘腹胀痛、胸膈噎塞、噫气吞酸、纳呆,可配砂仁、甘草同用,如快气汤《和剂局方》,或上方再加乌药、苏叶同用,如缩砂香附汤(《世医得效方》)。

用法用量

煎服,6~9g。醋炙止痛力增强。

鉴别

常剥成数瓣,基部相连,有的呈不规则的片状,厚1~4mm。外表面橙红色或红棕色,有细皱纹及凹下的点状油室;内表面浅黄白色,粗糙,附黄白色或黄棕色筋络状维管束。质稍硬而脆。气香,味辛、苦。广陈皮:常3瓣相连,形状整齐,厚度均匀,约1mm。点状油室较大,对光照视,透明清晰。质较柔软。

香附鉴别.jpg

炮制

生香附:拣去杂质,碾成碎粒,簸去细毛及细末。

制香附:将碾碎之香附放入缸内,用黄酒及米醋拌匀。再用砂糖,加水适量炒烊,然后将香附倒入锅内,与砂糖水充分混合,炒干。(每香附粒100斤,用黄酒、米醋各20斤,砂糖6斤)

四制香附:取净香附用米醋、童便、黄酒、炼蜜(加开水烊化),充分拌炒至干透取出。(每生香附100斤,用米醋、黄酒、童便各12.5斤,炼蜜6斤)

醋香附:取净香附粒,加醋拌匀,闷一宿,置锅内炒至微黄色,取出晾干。(每香附粒100斤,用醋20斤)香附炭:取净香附,置锅内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黄色,但须存性,喷淋清水,取出晒干。

雷公炮炙论》:采得香附,阴干,于石臼中捣,勿令犯铁,用之切忌。  

别名

香头草、回头青、雀头香、莎草根、香附子、雷公头、香附米、三棱草根、苦羌头。

来源

香附为莎草科植物莎草 Cyperus rotundus L.的干燥根茎。

来源

《名医别录》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香附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香附》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