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堡病毒

来自中医百科
(重定向自马尔堡病毒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马尔堡病毒(Marburg virus),亦译作马尔马堡病毒,是马尔堡出血热的致病源。马尔堡病毒和埃博拉病毒有关,亦是同样源自非洲乌干达及肯尼亚一带,为人类和其他灵长类的共通疾病。病毒是由动物传染给人类,但病毒终极来源不明。

马尔堡病毒可以透过体液,包括血液排泄物唾液及呕吐物传播。对于这种具高度传染能力,而同时致命的疾病,目前没有任何疫苗或医治的方法。病患者病状发高烧腹泻呕吐,身体各孔穴严重出血。通常病发后一周死亡。病发死亡率为25%至100%。

2004年10月起,马尔堡病毒在非洲安哥拉爆发,至2005年7月才平息,超过300人病发身亡。据美国疾病预防及控制中心数字,2005年内,病症个案以每天3%速度增加。这次爆发的发病死亡率维持高达99%,首五个月更高达100%。

马尔堡病毒

马尔堡病毒结构为典型的丝状病毒,形似丝线,直径通常一样,但长度介于800至14,000纳米(nm),通常感染力最强时长度约为790 nm。病毒物质由七种已知蛋白质组成。马尔堡病毒结构与依波拉几乎一样,但两者的抗原反应不一。换言之,两者在引致感染者体内产生的抗体不同。马尔堡病毒是第一种被发现的丝状病毒。

感染

马尔堡出血热初期的病征与其他传染病疟疾伤寒相似,因此有时断症因难,特别是零星出现时。

马尔堡的潜服期为3至9天。发病特征是突然出现的发烧头痛肌肉痛。一星期内,皮肤出现红疹,然后有呕吐、胸及腹痛,及腹泻。之后病者可能出现黄疸神志不清肝衰竭,严重出血。患者复原过程十分漫长,并且经常出现阴囊收缩、复发肝炎、脊随炎、眼睛、腮腺(又称耳下腺)感染等等后遗症。不同地区的医疗设备及支援对生还率影响很大,部分发达国家出现时死亡率只有25%,但在发展中国家死亡率却可以高达100%。

一般相信病毒是透过与染病的人畜紧密接触,通过体液传播。日常接触相信不会传染。病患者危急时,体内的病毒传染力最强。部分非洲地区的殓葬风俗应该是导致疾病传播的原因之一。

不少研究机构正尝试研制对抗马尔堡药物及疫苗。2004年美国的研究人员已发现豚鼠注入不活跃的病毒后不会被感染。

早期爆发

马尔堡出血热最先有记载的爆发是在1967年的德国马尔堡,31人获病,病症亦因此而以该地命名,之后在法兰克福及贝尔格莱德亦有病例。31人中,25 是直接感染,当中七人死亡。直接染病的人多是因为接触当地实验室内染有马尔堡病的猴子而致病。另外六人是二次感染,当中包括两名医生,一名护士,一名解剖助理,及一名兽医的妻子。他们都是与直接感染的病人,有紧密接触。两名医生是在抽血时不慎接触病者血液染病。这次爆发的来源经调查后,发现是来自非洲乌干达一种品种为 Cercopithecus aethiops 的猴子。德国的一家公司进口了该批染有病毒的猴子,原意是用来研制小儿麻痹症的疫苗。

1975年,一名从津巴布韦回到南非的人,感染了另外三名南非人。但该次小规模爆发只引致了一人死亡。之后1980年及1987年在肯尼亚亦有发现马尔堡出血病,但亦没有大规模爆发。之后最大的爆发发生在1998年至2000年的刚果民主共和国。149宗个案中123人死亡。

2004年-2005年 安哥拉爆发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5年初调查安哥拉出现的出血性热病。该病共导致 312人死亡。(至2005年4月13日,安哥拉十八个省中七个发现了病例,231名患者中210人死亡。)

部分与安哥拉有直航飞机的国家如葡萄牙已对来自安哥拉的旅客进行检查。安哥拉全国只有约1,200名医生,部分省份甚至只有两名医生;现已向国际寻求援助。疫病地区的医院缺乏水、电供应,而且之前的内战使安哥拉的道路等基建受破坏,部分地区更满布地雷。

外部连结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马堡病毒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马堡病毒》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