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鹅口疮.jpg

鹅口疮是中医名称,西医称急性假膜型念珠菌性口炎雪口病,由真菌-念珠菌属感染所引起的口腔黏膜急性假膜性损害,是口腔念珠菌病的一种常见表现形式。

鹅口疮患者主观症状及临床体征相对较轻微,但它常是深部感染的早期表现及系统感染的重要提示。鹅口疮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不仅可以减轻患者不适,缩短疾病进程,同时可有效防止念珠菌菌血症的发生,特别是在重症患者和免疫缺陷病人,可有效降低发病率及致死率。中医又名鹅口雪口鹅口疳鹅口白疮等。

病因

鹅口疮是儿童口腔的一种常见疾病这种疾病因为常常在口腔里发生白色的假膜,有时这种假膜白得象一片雪一样。所以称为雪口雪口病是由白色念珠球菌所引起的,白色念珠菌就是许多微生物中的一种。25%~50%的健康人口腔、阴道、消化道可带有念珠菌,但不发病;而非致病性念珠菌,在某种条件下,可转化为致病性的,故有人称念珠状菌为条件致病菌。通常多发生在口腔不清洁营养不良的婴儿中,在体弱的成年人中亦可发生。在幼儿雪口病托牙性口炎口角炎念珠菌性白斑病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患者中,白色念珠菌的检出率分别为84%、69%、77%、84%和100%。

病原菌的毒性和类型

白色念珠菌为一卵圆形芽生酵母样菌,在培养基、组织中和分泌物中均能产生假菌丝,本菌为革兰氏阳性,2~3μm、4~6μm,延长的芽生细胞极似菌丝,故名假菌丝,假菌丝在结节处形成芽生孢子,有时在末端形成厚壁孢子,酵母菌属均不形成真菌丝。 念珠菌毒性的强弱,取决于毒性物质的代谢产物。在消化道或阴道内寄生的酵母型念珠菌并无致病性,而当它发育为菌丝型时,才有致病性。白色念珠菌的毒素具有相当于病毒的磷脂酶-A型的活性,以本菌的混悬液注入动物静脉中可致死。因此,病原菌的毒性和类型,与疾病力有密切关系。在健康带菌者中,唾液含菌量低于200/ml,因此,一般镜检法不能直接查见涂片中的病原体。 白色念珠菌对口腔粘膜上皮有较强的粘附性,这是它致病作用的“立足点”,此种粘附性依靠上皮细胞表面的甘露糖甙蛋白部分,作为细胞的表面受体而发挥其粘附作用,因此,可破坏糖甙蛋白或相似结构物的都能抑制粘附的发生,这对探索新的治疗药物提供了一个途径。

宿主的防御功能

人类血清中含有一种抗真菌的成分(血清因子),能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在新生婴儿(1~3个月)体内就存在,但较母体为低,6~12个月时可达到成人水平。故半岁前,特别是未满月的婴儿,最易罹患口腔粘膜念珠菌病。此外,人体内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也有消化及杀灭白色念珠菌的功能。

药物及其它因素对机体防御力的影响

皮质类固醇激素(SH)的滥用,常引起念珠菌感染,SH能减弱网织内皮系统的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减少抗体形成;另一方面SH又能增加真菌活动能力,增强真菌的毒性,免疫抑制剂和抗代谢药物都有上述性能,因而造成了真菌繁殖扩散的条件。 广谱抗生素可造成菌群失调(如口服四环素20天以上,可有2%~3%的患者发生菌群失调),破坏人体消化道内细菌和真菌的平衡状态,能抑制有抗真菌作用的某些革兰氏阴性菌和能合成维生素B族的细菌的生长;维生素B族的缺乏,也可导致细胞氧化作用的辅酶受抑,使组织抵抗力降低,因而有利于真菌生长。

宿主的全身性疾病

先天性免疫功能低下(如胸腺萎缩)、接受较大量X线照射、无γ-球蛋白血症,以及影响免疫功能的网状内皮系统疾病如淋巴瘤何杰金病白血病等,都容易并发念珠菌病。血清铁代谢异常被认为是念珠菌病病因之一,这可能是缺铁而引起机体酶系统异常(铁是细胞氧化还原过程的有关酶如过氧化酶、细胞色素的组成部分)而造成免疫功能的缺陷。 内分泌功能低下,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爱狄森病脑下垂体功能低下者,均易患念珠菌病。 糖尿病病人皮肤表面的pH值低下,含糖量较高,利于白色念珠菌的生长和侵袭。亦有人认为由于糖尿病病人表皮角化层的脂肪酸含量较低,抑制真菌的能力减弱所致。 严重的免疫缺陷病,常合并口腔念珠菌感染。

其它因素

环境因素和工作条件均与白色念珠菌发病有关,如在高温潮湿的条件下工作,易于发生皮肤念珠菌病。慢性局部刺激,如义齿、正牙器、过度吸烟等,均可为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因素。接触传染,也是致病的重要因素。在产院婴儿室中,病原菌可来源于产妇的阴道,使初生儿发生鹅口疮。由于产妇阴道的感染,20天内的新生儿发生皮肤念珠菌病的也最多。

中医病因

本病以胎热内蕴,口腔不洁,感染秽毒之邪为主要病因。孕母体内蕴积热毒遗于胎儿,或生后护理不当,口腔不洁,柔嫩粘膜易于破损,秽毒之邪乘虚而入,发为本病。或因疾病用药不当,正气受损,体内阴阳平衡失调,阴液暗耗,虚火内生,上熏口舌而成。鹅口疮的病变部位在心脾,病久可影响到肾。脾开窍于口,脾络布于舌下,口腔粘膜有赖于脾气煦养;心开窍于舌,心脉布于舌上。心脾积热,循经上炎,熏灼口舌,秽毒外侵,致使口腔舌上产生白屑。若因婴儿先天禀赋不足,素体阴亏,或久病伤阴,肾阴不足,水不制火,虚火上浮,内熏口舌,亦可导致口腔舌上出现白屑,且绵延反复。

预防

1、注意饮食卫生,食物宜新鲜、清洁。乳母不宜过食辛辣刺激之品。婚后妇女患阴道霉菌病应及早治疗。

2、哺乳期的母亲在喂奶前应用温水清洗乳晕;而且应经常洗澡、换内衣、剪指甲,每次抱孩子时要先洗手。

2、注意小儿口腔清洁卫生,哺乳婴儿的奶瓶、奶嘴,乳母的乳头均应保持清洁。防止损伤口腔粘膜。

3、对禀赋不足、久病、久泻的婴儿应加强护理。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体内菌群失调

4、婴幼儿进食的餐具清洗干净后再蒸10~15分钟,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的幼儿,用具一定要分开,不可混用。

6、对于婴幼儿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晒;宝宝的洗漱用具尽量和家长的分开,并定期消毒。

7、幼儿应经常性地进行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8、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生素。  

常见症状

1.口腔粘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围无炎症反应,形似奶块无痛,擦去斑膜后,可见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斑膜面积大小不等,可出现在舌、颊腭或唇内粘膜上;

2.好发于颊舌软腭口唇部的粘膜,白色的斑块不易用棉棒或湿纱布擦掉;

3.在感染轻微时除非仔细检查口腔,否则不易发现,也没有明显痛感或仅有进食时痛苦表情。严重时宝宝会因疼痛而烦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难,有时伴有轻度发热

4.受损的粘膜治疗不及时可不断扩大蔓延到咽部、扁桃体牙龈等更为严重者病变可蔓延至食道、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道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现呼吸吞咽困难,少数可并发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可影响终身免疫功能。甚至可继发其他细菌感染,造成败血症。 

临床检查

1.血常规 通过检验能够确定酵母菌的类型,以便医生能更准确给宝宝用药。

2.耳 正常人中耳、鼻窦内无细菌,即培养不出细菌;咽峡部培养应有口腔正常菌群,而无致病菌生长。

3.体温测量

诊断鉴别

诊断

1、舌上、颊内、牙龈,或唇内、上腭散布白屑,可融合成片。重者可向咽喉等处蔓延,影响吮乳及呼吸。

2、多见于新生儿、久病体弱儿,或长期使用抗生素者。

3、真菌感染引起的鹅口疮原因比较单纯,不需要进行其他方面的检查,如果鹅口疮反复发作,取少量白色黏膜化验,找到白色念珠菌菌丝孢子,是实验室诊断依据。通过检验能够确定酵母菌的类型,以便医生能更准确给宝宝用药。    

分类

口咽黏膜念珠菌病按期主要病变部位可分为:念珠菌口炎、念珠菌唇炎与口角炎、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

1、念珠菌性口炎(candidal stomatitis)

(1)急性假膜型(雪口病):即上面所述鹅口疮。

(2)急性萎缩型:急性萎缩型念珠菌性口炎多见于成年人,常由于广谱抗生素长期应用而致,且大多数患者原患有消耗性疾病,如白血病、营养不良、内分泌紊乱、肿瘤化疗后等。

(3)慢性肥厚型:本型或称增殖型念珠菌口炎,可见于颊粘膜、舌背及腭部。本型的颊粘膜病损,常对称地位于口角内侧三角区,呈结节状或颗粒状增生,或为固着紧密的白色角质斑块,类似一般粘膜白斑。

(4)慢性萎缩型:本型又称托牙性口炎,损害部位常在上颌义齿腭侧面接触之腭、龈粘膜,多见于女性患者。

2、念珠菌性唇炎(candidal cheilitis) 本病为念珠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唇炎,多发于高年(50岁以上)患者。一般发生于下唇,可同时有念珠菌口炎或口角炎。

3、念珠菌口角炎(candidal angular cheilitis) 本病的特征是常为双侧罹患,口角区的皮肤与粘膜发生皲裂,邻近的皮肤与粘膜充血,皲裂处常有糜烂和渗出物,或结有薄痂,张口时疼痛或溢血。

4、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chronic muco-derma candidiasis)这是一组特殊类型的白色念珠菌感染性疾病,病变范围涉及口腔粘膜、皮肤及甲床。多从幼年时发病,病程数年至数十年,常伴有内分泌或免疫功能异常、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因此本组疾病实际上是一种综合征的表现。

5、食管念珠菌感染 鹅口疮严重或是偶然的情况下会下移感染食管,其中又以白色念珠菌感染最多见。其他少见的真菌感染有曲菌、组织胞质菌、隐球菌和芽生菌等。轻症病人可无症状,重者临床上多表现吞咽疼痛、咽下异物感、咽下不适,部分病人出现吞咽困难。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滞留奶块相鉴别。口腔滞留奶块,其状虽与鹅口疮相似,但用温开水或棉签轻拭,即可移动、除去奶块。而本病白屑不易擦去,若用力擦去,其下面的粘膜潮红、粗糙。  

并发症

长了鹅口疮,宝宝的口腔会有疼痛的感觉,宝宝会因此而拒绝吃奶,造成食量减少、体重增长缓慢的结果。如果鹅口疮扩散到口腔的后部,有可能“殃及”食道。食道是食物由口腔输送到胃里的管道。食管一旦受到牵连,宝宝吞咽东西就会感到不舒服,甚至会因为怕疼,连水都拒绝喝,这样宝宝就有可能出现脱水。如果不及时治疗,酵母菌还可能波及身体的其他部位。当然,弥漫性酵母菌感染是十分罕见的。如果真遇到这种情况,需要采用更有效的抗真菌治疗。

治疗

西医治疗

1.局部用药 鹅口疮比较容易治疗,可用制霉菌素研成末与鱼肝油滴剂调匀,涂搽在创面上,每4小时用药一次,疗效显著。

2.全身用药 症状严重的孩子也可口服一些抗真菌的药物,如制霉菌素或克霉唑等,进行综合治疗

中医治疗

1. 虚火上浮型

【证候表现】口腔内白屑散在,周围红晕不着,形体瘦弱,颧红,手足心热,口干不渴,舌红,苔少,脉细或指纹紫。

【分析】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失宜,或久病久泻,致肾阴亏损,水不制火,虚火上浮,故见面白颧红,手足心热;白屑稀散,周围红晕不著。若真元不足,脾虚不运,可见大便溏。舌嫩红,苔少,脉细数无力,指纹淡紫,均为阴虚虚火内生之象。

【治则治法】滋阴潜阳。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虚火上浮症状口腔内白屑散在,周围红晕不着,形体瘦弱,颧红,手足心热,口干不渴,舌红,苔少,脉细或指纹紫。证候分析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失宜,或久病久泻,致肾阴亏损,水不制火,虚火上浮,故面白颧红,手足心热,白屑散在,周围红晕不着。舌红,苔少,为阴虚之象。治法滋阴潜阳。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此方以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而成,六味地黄丸滋养肝肾;知母、黄柏滋阴降火。食欲不振者,加乌梅、木瓜、生麦芽滋养脾胃;便秘者,加火麻仁润肠通腑。

2. 虚火上炎型

【证候表现】口舌白屑稀散,黏膜不红,咽不肿,虚烦神疲,颧红低热,手足心热,烦躁啼哭,吮乳多啼,口干不渴,呛奶或呕吐,大便稀溏,舌淡红,苔薄白或黄,脉细数或指纹紫红。

【分析】久病久泻,致精血亏少,阴液大伤,肾阴虚损,阴虚阳亢,则虚热虚火内生。症见口舌白屑稀散,黏膜不红,咽不肿,虚烦神疲,口干唇燥,骨蒸颧红,手足心热,烦躁啼哭,吮乳多啼,口干不渴,呛奶或呕吐,大便稀溏或目赤、口舌生疮、舌质嫩红、脉细数或指纹紫红等。

【治则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加减。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加减:食欲不振者,加乌梅、木瓜、麦芽;便秘者,加火麻仁。

【中成药】六味地黄口服液:每支10ml。成人剂量:每服10ml,每日2次。建议用法用量:每服剂量:<6岁5ml、>6岁10ml,每日2次。知柏地黄丸:每30粒6g。成人剂量:每服3g,每日3次。建议用法用量:每服剂量:3~6岁1.5g,每日3次;>6岁3g,每日2次。锡类散:涂敷患处,每次适量,每日1~2次。

3.心脾积热型

【证候表现】口舌白屑堆积,黏膜红赤,或伴发热,面赤,手足心热,烦躁不安或啼哭,口干口臭或口渴,呛奶或呕吐,纳呆,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或腻,脉滑数或指纹紫红。

【分析】婴儿胎热内盛,或感受秽毒之邪,或久病余热未清,蕴积心脾,热毒循经上炎,熏灼口舌,故出现白屑堆积,状如鹅口。火热炎上,故面赤唇红,舌质红,脉滑数;心火内炽,故烦躁不宁,多啼。热盛伤津,故口干或渴,大便秘结。心热移于小肠,故小便短黄。指纹紫滞为积热实证之征。

【治则治法】清心泻脾。

【方药】清热泻脾散(《医宗金鉴》)加减。黄连、连翘、栀子清心火,黄芩、生石膏泻脾热,生地凉血滋阴,茯苓、灯心导热下行利湿。大便秘结加大黄通腑泻热;口干喜饮加芦根、天花粉清热生津。

【中成药】清热解毒口服液:每支10ml。成人剂量:每服10~20ml,每日3次。建议用法用量:每服剂量:<3岁5ml,每日3次;3~6岁10ml,每日2次;>6岁10ml,每日3次。王氏保赤丸:每60粒0.15g。6个月以内,每次5粒;6个月~2岁,每增加1个月增加1粒;2~7岁,每增加半岁增加5粒。病轻者每日1次,重者每日2~3次。健儿清解液:每支10ml。每服婴儿4ml、5岁以内8ml、6岁以上10ml,每日3次。冰硼散:涂敷患处,每次适量,每日3次。青黛散:涂敷患处,每次适量,每日2~3次。珠黄散:涂敷患处,每次适量,每日2~3次。锡类散:涂敷患处,每次适量,每日1~2次。西瓜霜:喷、吹或敷于患处,每次适量,每日数次;重症者兼内服,每次1~2g,每日3次。

4.湿热熏蒸型

【证候表现】口舌白屑堆积,色白带黄,黏膜红赤,咽肿,或伴发热,面赤,烦躁啼哭,吮乳多啼,口臭口干不渴,呛奶或呕吐,纳呆,小便黄赤,泄泻或大便秘结,舌红或淡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紫红。

【分析】婴儿感受秽毒之邪,或久病伤脾,脾虚湿困,或外感邪热,或内湿久郁化热,湿热蕴积心脾,熏蒸口舌,故出现白屑堆积,状如鹅口。证见口舌白屑堆积,色白带黄,黏膜红赤,咽肿,或伴发热,面赤,烦躁啼哭,吮乳多啼,口臭口干不渴而不欲饮,呛奶或呕吐,纳呆,小便黄赤,泄泻或大便秘结,舌红或淡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紫红。

【治则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加减。射干、浙贝母、黄芩、甘草、淡竹叶、连翘、薄荷、茵陈、青黛、滑石。加减:泄泻加苍术、车前子;便秘加大黄。

【中成药】王氏保赤丸:每60粒0.15g。6个月以内,每次5粒;6个月~2岁,每增加1个月增加1粒;2~7岁,每增加半岁增加5粒。病轻者每日1次,重者每日2~3次。

小儿推拿

1.常用手法

清天河水300次,退六腑300次。清肝经300次,清心经300次,揉小天心50次。患儿俯卧,术者手掌蘸少许麻油,沿脊柱两侧以小鱼际着力上下推擦背、腰部,以热为度。清胃经50次,揉板门50次,然后,从横纹推向板门20次。按揉大椎穴1分钟。

2.常见分型

2.1心脾郁热型

【主症】口腔粘膜布满白屑,白屑周围红晕较甚,伴心烦口渴,面赤,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尖红,苔黄。常用手法加①清脾经200次,清心经加至500次。②推下七节骨300次。③按揉心俞、脾俞各1分钟。

2.2脾虚湿盛型

【主症】口腔粘膜布满白屑,周围红晕色淡,伴面色白,身体瘦弱,四肢欠温,口唇色淡,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腻。常用手法加①摩中脘5分钟。②补脾经300次,揉板门加至100次。③按揉脾俞、胃俞穴各1分钟。④按揉足三里穴1分钟。

护理

1.勤喂水,避免过热、过硬或刺激性食物,防止口腔粘膜损伤。

2.加强口腔护理,可用消毒棉签蘸冷开水轻轻拭洗患儿口腔,或用上面所列外治方药洗搽口腔患处。

3.新生儿口腔有鹅口疮,可用棉花千蘸些制霉菌素溶液(每10毫升冷开水中含20万单位制霉菌素)涂在口腔患处,或用1%龙胆紫涂口腔;或用2~3%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洗口腔;或涂些冰硼散或硼砂甘油。以上药物每天可涂3~4次。

4.吃奶后用1%龙胆紫溶液滴于新生儿的舌下,让其舌头活动而转涂到整个口腔。一般每日滴2~3次,同时补充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每日二次,每次各一片,压碎成粉,加水溶解后喂。  

饮食保健

饮食适宜

1.宜吃碱性的食物:鹅口疮是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适应在酸性环境下生长,饮用茶叶水后,由于茶叶水是属于强碱性的饮料,不利于白色念珠菌的生存,有抑制念珠菌繁殖的作用。每天泡水200-300毫升为宜。

2.宜吃抗真菌的食物:如芦荟 芦荟酊是抗菌性很强的物质,能杀灭多种真菌、霉菌、细菌、病毒等病菌,抑制和消灭病原体的发育繁殖。每天100-200克为宜。

3.宜吃清热解毒的食物:如柠檬 柠檬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促进身体毒素的排出,也成碱性,不宜念珠菌的繁殖,有抑制念珠菌的作用。每天泡水喝300-400毫升为宜。

饮食禁忌

1.忌吃酸性的食物;如牛奶 念珠菌易在酸性环境下降大量繁殖,牛奶是属于强酸性的食物,容易导致念珠菌大量繁殖,不利于患者的恢复。

2.忌吃容易上火的食物;如煎饼 煎饼属于容易上火的食物,容易导致免疫力下降,易于病菌的生存,导致大量病菌的繁殖,不利于恢复。

3.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 辣椒属于刺激性比较大的食物,容易导致肠道充血,水肿,不利于患者身体的恢复。

饮食原则

1、实症

【临床表现】唇颊内侧、舌面、上腭等处有黄豆或绿豆大小的黄白色溃疡点,呈圆型或椭圆型,周围粘膜鲜红,溃点数目较多,一般为6-10个,疼痛,尤以进食时为甚;头痛、口渴、小便赤,舌质红,脉滑数。

【食疗药膳】

1.藕节冬瓜豆腐汤:鲜藕节50克,冬瓜100克,豆腐100克,共煎汤服,每日2次。

2.银花绿豆汤:金银花20克,绿豆60克,红糖30克。先将金银花煎水,去渣,入绿豆煮至熟烂,再加入红糖,饮汤食豆。

3.西瓜甘蔗汁:西瓜250克,甘蔗150克,共绞汁饮用。每日 2次。

2、虚症

【临床表现】口腔粘膜溃烂如黄豆大或绿豆大,表面灰白,周围颜色淡红,溃点经常反复发作,饮食刺激时疼痛,舌质红嫩,苔少,脉虚细。

【食疗药膳】 1.木耳鸡蛋汤:白木耳15克,黑木耳10克,山楂10克,鸡蛋 1枚。将木耳、山楂水煎,熟时将鸡蛋打开放进汤里调匀,再煮片刻即可服用。每日1-2次。

2.当归黑豆鸡蛋汤:当归头15克,黑豆50克,鸡蛋1枚。先煮当归、黑豆1小时,然后将鸡蛋打开,调匀,和当归、黑豆一起煎煮至豆烂,便可服食。

3.绿豆鸡蛋饮:鸡蛋1枚,绿豆30克。将鸡蛋打人碗中调成糊状;绿豆用冷水浸泡10-20分钟,煮沸约5分钟,取绿豆汤冲入鸡蛋糊内,成蛋花状服之,每日早晚各1次。

4.藕节冬瓜豆腐汤:鲜藕节50克,冬瓜100克,豆腐100克,共煎汤服,每日2次。

5.银花绿豆汤:金银花20克,绿豆60克,红糖30克。先将金银花煎水,去渣,入绿豆煮至熟烂,再加入红糖,饮汤食豆。

6.西瓜甘蔗汁:西瓜250克,甘蔗150克,共绞汁饮用。每日 2次。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鹅口疮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鹅口疮》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