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角炎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口角炎.jpg

口角炎是不同因素所致的口角部位的皮肤及其临近黏膜的急性或慢性炎症。

口角炎主要在儿童间流行,与化脓性球菌或白色念珠菌感染或缺乏维生素B2,维生素P等有关,表现为口唇干燥,口角处红斑、水肿、糜烂、皲裂,疼痛明显。

病因

西医病因

机械因素:如,牙齿位置不合适,致使上唇压叠于下唇,口角发生皱褶,该处黏膜经常处于浸渍中。

营养缺乏:核黄素缺乏,同时可伴有草莓样舌和阴囊瘙痒等,劳动量过强,体力消耗过多或身体衰弱,营养不良,铁,蛋白质供给不足和多种维生素缺乏,如烟酸维生素B6等可致本病。

感染:病原菌多为低毒性的化脓球菌或白色念珠菌,多见于儿童。

某些皮肤病,如异位性皮炎,脂溢性皮炎异常合并有口角皮炎,流涎病浸润口角可引起本病;咬指,咬笔杆等也可引起本病。

中医病因认识

中医认为多由脾胃湿热、郁热、燥邪外伤造成。

预防

保证充足的营养供给,重体力劳动者适量补充多种维生素,儿童在保证营养基础上,注意培养良好习惯,还应防止感染,也可补充多种维生素。

注意事项

注意局部口腔护理,避免过度张口,注意少吃辛辣刺激食物。

常见症状

最初为唇干燥,口角处红斑,水肿,渗液,结痂,转入慢性时局部黏膜皮肤湿润,皲裂,粗糙脱屑发生以口角向外的放射性皱纹,若由营养不良,贫血,核黄素缺乏引起可伴有口腔,舌及阴部黏膜损害,如光面舌,阴囊皮肤发红及相应的全身症状,多两侧对称,亦可单侧发病,自觉有烧灼感,营养不良的儿童,口角及其周围可出现脓疱,多与化脓球菌感染有关。

临床检查

急性期口角部位充血、红肿,可有出血或脓性分泌物,有血痂形成,疼痛明显。

慢性期口角部位有放射状裂纹,皮肤黏膜增厚呈灰白色,唇红部干裂脱屑,疼痛不明显。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检查、细菌培养、真菌培养等微生物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诊断鉴别

营养不良的儿童,口角及其周围可出现脓疱,与化脓球菌感染相鉴别。

并发症

接触性口角炎发病较快,接触过敏原后出现口角区域的充血、水肿、糜烂、皲裂等,渗出物较多,疼痛明显。除口角区域出现病损外,唇红部也同时出现充血、水肿、糜烂,有时口腔内黏膜也可出现广泛的充血、糜烂等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出现皮疹哮喘呼吸困难等全身的过敏反应。

治疗

西医治疗

1.营养不良性口角炎

一般应给维生素B2,同时口服复合维生素B族。因在B2缺乏时烟酸及维生素B6也往往缺乏。加强局部护理,口角局部可用龙胆紫涂抹,保持清洁卫生。牙合间距离过短者须矫形修复。

2.球菌性口角炎

治疗应在局部清洗干净后,用抗生素(如红霉素软膏)涂擦,同时可口服广谱抗生素,可用青霉素V钾片、磺胺药螺旋霉素等口服。

3.真菌性口角炎

治疗应局部用制霉菌素液清洗、擦干,然后局部涂制霉菌素克霉唑咪康唑等。

中医治疗

辨证论治

1.脾胃郁热

证侯:口角生细粒小疮,时流黄水,渗出液可结成不坚实的黄色痂,化脓性感染后,见黄褐色痂,啓口稍大时痂裂出血疼痛,影响饮食及语言等口唇活动,唇红赤,口苦,口干,口臭,腹胀便秘,舌质红,苔黄,脉数。治宜清热凉血,托疮。

2.脾虚湿盛 证候:脾虚湿浊不化者,则口角流涎,绵绵不已,睡时则甚.以緻口角肌膜浸淫红赤.糜烂,肿胀有汁,疼痛。糜烂处呈苍白色,如燕口状。全身可见肢体疲倦,嗜睡.胃纳欠佳,腹胀便溏,苔白腻,脉缓或濡。治宜健脾祛湿。

3.燥邪外侵

症候:多见于秋冬季节,面部皮肤腠理干涩,唇肌膜皲裂,裂缝干痂出血鲜红.口角尤为明显,遇水疼痛难受。全身皮肤亦干皱粗糙,口鼻咽喉均见干掀,或咳嗽.或痰带血丝,毛发不荣,舌质干红,脉细数。治宜润燥止血养阴。

护理

一、营养合理:食物应当尽量做到多样化,粗细粮搭配均衡。多吃豆类,蘑菇类食物。

二、营养丰富:多吃营养丰富,好吸收,好消化的食物,多吃高蛋白、多维生素、低动物脂肪食物。

三、新鲜清淡饮食:不吃陈旧变质或刺激性的东西;提倡多食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蔬菜;选择口味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可适当多喝酸奶蘑菇汤,海带汤,黄花鱼汤。

饮食保健

饮食保健

不能吃:生、冷、油、腻、酸、辣、强刺激的食物。多吃清淡,多喝水。

饮食适宜

1.饮食食物多样化,保证营养均衡,每一种营养素都需要在均衡营养基础上才能更好被身体吸收;2.多吃蔬果,补充维生素;3.多吃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补充维生素B2、B6及烟酸。

饮食禁忌

1.少吃刺激性调味品; 2.忌吃辛辣、油炸食品。

模板:口腔科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口角炎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口角炎》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