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掌风
鹅掌风(goose-skined palm),发生于手掌面的癣菌感染性皮肤病。因手掌粗糙开裂如鹅掌,故名。气候温和潮湿的地区最为多见。多因患者有脚气,用手抠脚传染而成。其特点为患手皮下有小水疱,干燥后形成点状的白色鳞屑,中心表皮脱落,留有环状损害;日久皮肤肥厚、粗糙。多在夏季发生水疱,瘙痒加剧,冬季皮肤干燥,可发生裂口,引起疼痛。病程缓慢,常多年不愈。相当于西医的手癣。
鹅掌风之名首见于明代《外科启玄》。明代《外科正宗》中详细论述了鹅掌风的病因、症状特点。清代《医宗金鉴》中称为掌心风。
鹅掌风初由外感湿热之毒蕴积皮肤,或相互接触使毒邪感染而成;亦可由脚湿气传染而得。病久湿热化燥伤阴,气血不能滋润皮肤,以致肥厚、干燥、皲裂。初起为皮下小水疱,散在或簇集在一起,不久疱壁破裂、白皮脱落,中心痊愈,四周继续起疱疹,伴有轻度的潮红和瘙痒。初起部位多在指端的腹侧或手掌,逐渐蔓延,指端损害可侵及甲板,形成灰指甲;损害延及手背和腕部,边界清楚,中心有自愈倾向的斑片,是体癣型的损害。部分患者初发在手指间,多为潮红的斑片,边界清楚、糜烂湿润、时有流滋;四周有白皮翘起;重者指部肿胀,容易因搔抓感染化脓引起红丝疔和附近淋巴结的肿胀疼痛。若不彻底治疗而反复发作,可数年不愈。自觉瘙痒,秋冬季节皮肤肥厚、干燥、皲裂、疼痛,手掌、手指失去弹性以致屈伸不利。大多数先在一侧发病,以后再传染到对侧而呈对称性,也有少数长时间仅一手发病。
治疗以外治为主:①潮红湿润者,用雄黄膏或皮脂膏外涂,每日两次;②水疱为主者,用Ⅰ号癣药水或Ⅱ号癣药水或复方土槿皮酊外搽,每日2~3次,或在大暑期间用鹅掌风浸泡方浸泡;③粗糙皲裂者,用风油膏外涂,再加电吹风热烘15分钟,每日一次;④用白矾、皂矾各120克,儿茶15克,侧柏叶250克煎汤熏洗,每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