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节草
黑节草-植物
拉丁名 Dendrobium candidum Wall. ex Lindl.
中文名 黑节草 铁皮石斛
拉丁科名 Orchidaceae
中文科名 兰科
保护级别 3
分布 广西、贵州、云南、西藏(墨脱、定结)
现状 濒危种。黑节草系附生兰类,其药用价值较高,历经长期拔采,种源已临枯竭。又因森林遭受破坏,生境恶化,植株大量消失,而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
海拔下限(米) 600
海拔上限(米) 2500
形态特征 多年生附生草本,高10-40厘米;茎丛生,圆柱形,直立,粗3-6毫米,幼嫩时淡绿色,老时暗褐绿色,有5一13节,稍呈暗黑绿色,节间长1-2厘米,有槽纹。叶互生,薄革质,窄长圆形至卵状长圆形,绿色,稍带淡紫色,长2一5厘米,宽5一10毫米,先端急尖而略钩转,两面无毛;叶鞘膜质,具紫红色斑点。总状花序呈回折状弯曲,生于无叶的茎上端,有2一5花,长3一5厘米;苞片干膜质,淡白色,披针形或阔披针形;花淡黄绿色,直径3-4厘米;萼壤宽圆锥形,长2一8毫米;唇瓣浅白色,长圆状披针形,反折,药帽白色,卵状三角形,顶端浅2裂,长1.5厘米,宽6毫米,先端渐尖,基部上方缢缩而使基部两侧呈肩形,后唇具紫色条纹,唇盘被短毛,其中央具一横生的紫色斑块;蕊柱和足有紫色条纹,足无毛或具消失状的齿。蒴果长1.5一2厘米,径粗5一8毫米,内藏无数细小种子.
特性 主要生长在中亚热带南部,分布区年平均温16—20℃,最冷月平均温5-10℃,冬有霜雪,极端最低温可达零下2.4—6.1℃,年降水量
1000---1900毫米;南盘江一带雨量偏少,为半干燥区,但旱季仍多雾露,湿度也较高,年平均相对湿度约80---85%。黑节草系附生兰类,局限于山地湿润而又郁闭的原生性阔叶林中,以较发达的气根着生于满布苔藓的树干上或岩石上,生长地有经过林冠过滤的散射光以及间或从间隙透入的短暂的直射光斑,为耐阴性强的阴生植物。一旦森林遭受破坏,便随着生境的恶化而消亡。分蘖力较强,常丛状生长,具有无性繁殖的性能。三年生可开花,一般花期3--4月,果熟期9-10月。往往开花多而座果率低,种子发芽率不高,影响天然下种更新,限制了种群数量的发展。
保护价值 黑节草的茎干人药有清热生津、润喉等力效,是贵重中药“枫斗”的原植物。
保护措施 云南西畴县小桥沟已被划为自然保护区,应重点进行保护。建议其他分布区的黑节草严禁整株拔采,杜绝有关部门进行盲目收购并大力发展。
栽培要点 用有性和无性繁殖。有性繁殖可用种子直播于自然生长的环境中,或播种在试管培养基上,后将实生苗移植于自然界林中树干上或人工环境中。无性繁殖可用分株、插枝法,或在试管里用茎节培养法,但都需注意创造一定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黑节草-中药材
【药名】黑节草
【别名】大黑节草、肝炎草、小接骨丹、大接骨草、四棱草、节节草、小节节花、中肋耳草
【汉语拼音】hei jie cao
【英文名】all-grass of Ribbed Hedyotis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dyotis costata Roxb [Oldenlandia costata (Roxb.) K. Schum.]
【归经】肝;肾经
【考证】出自《红河中草药》;黑节草,还可治骨折,外伤出血,亦可用于拔异物。
【科属分类】茜草科
【拉丁文名】Herba Hedyotis Costatae
【生态环境】生于低海拔山谷林缘或草坡旷地上。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少将鲜用或切段晒干。
【资源分布】分布广东、广西、云南、海南。
【动植物形态】多年生龙活虎披散草本,高30-50cm。除花和果实披短柔毛外,全部被干后变金黄色的疏长柔毛。小枝幼时四棱柱形,老时近圆柱形。叶对生;叶柄长5-10mm;托叶膜质,基部合生,顶部有2-3条针状剌,剌长3-5mm;叶片膜质,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5-8cm,宽1.5-2.8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而稍下延。聚伞花序腋生,密集呈头状,单生或总状序式排列;总花梗长5-12mm;花芳香;无花梗;萼简陀螺状,长0.5mm,先端4-5裂,裂片披针形,长约1mm;花冠白色或紫色,管状,长2.2-2.5mm,花冠简内面喉部以上被毛,先端4-5裂,裂片长椭圆形,长约1mm;雄蕊与花冠裂片同数;柱头2裂。蒴果球形,径1-1.5mm。种子每室3-6枚,三棱形。花期4-9月(-11月)。
【功效分类】清热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汁点眼或捣敷。
【出处】《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