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草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茜草.jpeg

茜草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干燥根茎。归肝经凉血化瘀止血通经。用于出血证、血瘀经闭、跌打损伤,风湿痹痛

药性

。归[[肝经]。

功效

凉血化瘀止血,通经。

临床应用

1.出血证。本品味苦性寒,善走血分,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活血行血,故可用于血热妄行或血瘀脉络之出血证,对于血热夹瘀的各种出血证,尤为适宜。如《简要济众方》治吐血不止,单用本品为末煎服;若治衄血,可与艾叶乌梅同用,如茜梅丸(《普济本事方》);治血热崩漏,常配生地、生蒲黄侧柏叶等;若与黄芪白术山茱萸等同用,也可用于气虚不摄的崩漏下血,如固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尿血,常与小蓟白茅根等同用。

2.血瘀经闭、跌打损伤,风湿痹痛。本品能通经络,行瘀滞,故可用治经闭、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血瘀经络闭阻之证,尤为妇科调经要药。如《经验广集》治血滞经闭,单用本品酒煎服,或配桃仁红花当归等同用;治跌打损伤,可单味泡酒服,或配三七乳香没药等同用;治痹证,也可单用浸酒服。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大剂量可用30g。亦入丸、散。止血炒炭用,活血通经生用或酒炒用。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及无瘀滞者慎服。

炮制

1.茜草(雷公炮炙论):"凡使茜草根,用铜刀于槐砧上锉,日干,勿犯铁并铅。"《简要济众方》:"生捣罗为散。"《圣济总录》:"拣净锉碎。"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或段,干燥,筛去灰屑。生用凉血止血,活血祛瘀。

2.茜草炭十药神书》:"烧灰存性,研极细末,用纸包,碗盖于地上一夕,出火毒。"现行,取净茜草段或片,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再炒至水气逸尽,取出,晾干,凉透。炒炭后寒性降低,性变收涩,止血作用增强。

3.炒茜草《日华子》:"入药锉炒用。"现行,取净茜草段或片,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黄。

4.酒制茜草 《外科启玄》:"酒洗。"《得配本草》:"酒炒行血。"现行,取净茜草片与黄酒拌匀,置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晾干。每茜草片100kg,用黄酒25kg。

鉴别

茜草鉴别.jpg

根茎呈不规则结节状,上侧有茎基,下侧丛生粗细不等的根。根呈圆柱子形,波状弯曲,长工10~25cm,直径0.2~1cm,表面红棕色或暗棕色,具细纵纹及少数细根痕。质脆,断面平坦,皮部紫红色,木部浅黄红色。气微。味微苦。性寒,味苦。

各家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寒湿风痹,黄疸,补中。”

2.《本草纲目》:“茜根,气温行滞,味酸入而咸走,手足厥阴血分之药也,专于行血活血。俗方用治女子经水不通,以一两煎酒服之,一日即通,甚效。”

3.《医林纂要》:“茜草,色赤入血分,泻肝则血藏不瘀,补心则血用而能行,收散则用而不费,故能剂血气之平,止妄行之血而祛瘀通经,兼治扑损。”

附方

1、吐血。用茜根一两,捣成末。每服二钱,水煎,冷眼,用水调末二钱服亦可。

2、妇女经闭。用茜根一两,煎酒服。

3、盅毒(吐血、下血如猪肝)用茜草根、蓑荷叶各三分,加水四升,煮成二升服。

4、脱肛。用茜根、石榴皮各一把,加酒一碗,煎至七成,温服。

别名

四轮草、拉拉蔓、小活血、过山藤

来源

茜草为茜草科植物茜草Rubia cordifolia L.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安徽、江苏、山东、河南、陕西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苗、泥土及细须根,洗净,晒干,生用或炒用。

出处

神农本草经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茜草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茜草》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