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槽成形术
目录
手术名称
齿槽成形术
齿槽成形术的别名
分类
ICD编码
24.5 01
概述
齿槽成形术为义齿修复前外科手术。 牙齿缺失后可能在牙槽骨上出现不利于义齿修复的骨尖、锐利的骨嵴和颊向骨隆凸等,为便于义齿戴入、固位及牙槽骨均匀地承受咬合压力,应对其进行手术修整。
适应症
上、下颌前部牙槽骨的唇、颊侧骨尖或骨嵴,用手指稍加压力即感明显疼痛;上颌结节骨性隆突;上颌牙槽骨前突或下垂,影响义齿戴入或排牙、固位等,均为牙槽骨修整术的适应证。
手术时间最好在拔牙后2~3个月左右,临床上拔牙创已基本愈合。但不是绝对的,必要时亦可提前。若需做预成义齿修复者,拔除上颌尖牙、磨牙时其唇颊侧骨尖或牙槽中隔过高者,在拔牙的同时即刻进行修整。
麻醉和体位
由于牙槽骨修整部位较表浅,一般采用局部浸润麻醉,范围广泛者亦可用传导阻滞麻醉。
手术步骤
1.切口
对小范围的牙槽骨修整以弧形切口最常用。大小以翻起黏骨膜瓣后能充分显露和去除骨组织为准。瓣的弧形应突朝向牙槽嵴顶部,绕过骨尖(或骨嵴)3~5mm即可。过小骨尖也可用经过骨尖的小直切口,凿除或刮除骨尖即可,不需翻瓣和缝合。亦可不做切口,将骨尖用钝器锤平。手术区较广者多用底边在前庭沟的梯形切口。“L”形切口适用于上颌结节部位(图10.1.3.1-1)。
2.翻瓣
由于黏骨膜组织瓣往往小而脆弱,容易造成撕裂伤,所以动作应轻柔,用薄锐的骨膜分离器完成。瓣底部不要翻开过多,以能显露骨尖、便于去骨操作为度。
3.去骨
去骨量要适当,不可过多,以免影响义齿固位及承压能力。去骨时一般用骨凿为多,磨牙牙槽中隔去骨用咬骨钳。用单面骨凿时,斜面应与骨面平行,沿骨嵴长轴方向由近中向远中。去骨后用骨锉锉平骨面,将瓣复位,再用手指在黏膜上触诊决定去骨是否适量。上颌结节骨隆凸常为双侧,如对全口义齿就位有影响,只需去除结节过大的一侧,不宜过多以利固位(图10.1.3.1-2,10.1.3.1-3)。
上颌前部牙槽骨明显前凸者,可将两侧尖牙之间的牙槽骨用钻、凿作牙槽骨的节段性截骨“∩”形整块切断,腭侧黏骨膜瓣不可分离前凸的骨块向后退缩使其移位愈合,效果较好;移位后仍然过长而下垂者,可再去牙槽突骨质,以确保有足够的颌间距离安装义齿。
4.缝合
一般用间断缝合(图10.1.3.1-4)。切口过长或创缘整齐者可用连续锁边式缝合。
术中注意要点
1.术中翻瓣不宜过大,以充分显露骨尖、骨嵴为度,剥离或翻起黏骨膜瓣时不宜用力过大,避免损伤过重。
2.去骨时骨凿斜面向下,根据去骨量及时调整骨凿方向。若去骨过多,就会形成凹陷出现新的骨尖或骨嵴。
术后处理
齿槽成形术术后做如下处理:
1.由于牙槽骨承受咀嚼食物的磨擦力较大,术后7~10d拆线最好。
2.术后软食或全流食,避免伤口裂开或缝线过早松脱。
并发症
骨尖或骨嵴未完全消除,或在牙槽突上出现了新的骨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