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湿气”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医病因
预防
第26行: 第26行:
 
3.勿用公用拖鞋或脚布。
 
3.勿用公用拖鞋或脚布。
  
4.治疗手足[[多汗]][[汗疱]],鞋宜常晒或以棉球浸甲醛(福尔马林)置鞋内密封24~48h,有灭真菌效果,经继发细菌感染者除局部治疗后,可酌用抗菌剂。
+
4.治疗手足[[多汗]]和汗疱,鞋宜常晒或以棉球浸甲醛([[福尔马林]])置鞋内密封24~48h,有灭[[真菌]]效果,经继发[[细菌]]感染者除局部治疗后,可酌用抗菌剂。
  
 
== 常见症状 ==
 
== 常见症状 ==

2018年4月19日 (四) 11:07的版本

癣.jpg

脚湿气中医病名,又称“田螺疱”、“水溃疮”,是指发生于足跖趾丫,以趾间浸渍糜烂、渗流滋水、足跖水疱、角化过度、脱屑瘙痒等为主要表现的癣病。属真菌皮肤病。相当于西医的足癣,系真菌感染引起,其皮肤损害往往是先单侧(即单脚)发生,数周或数月后才感染到对侧,又称“香港脚”、“脚气”。

病因

西医病因

发病原因

红色毛癣菌或絮状表皮癣菌,在皮屑内可形成关节孢子,在自然环境中能长期生存,并有传染性。

发病机制

足癣发病率高也和足部解剖特点有关,包括足跖部汗腺丰富,出汗多,无皮脂腺,皮肤表面偏碱性,有利于真菌生长,而角质层较厚为真菌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此外,红色毛癣菌或絮状表皮癣菌,在皮屑内可形成关节孢子,在自然环境中能长期生存,并有传染性,使足部感染机会增多。

中医病因

中医认为脚湿气生于足趾,由湿热下注或接触湿毒邪气而发。初病足趾间有小水疱,痒甚,经擦破后则流水,局部可有脱屑或结痂。因反复作趾间湿烂,故又称水溃疮。

预防

1.注意局部卫生,袜宜常用肥皂水洗,晒。

2.不宜穿着胶鞋或塑料底鞋、靴。

3.勿用公用拖鞋或脚布。

4.治疗手足多汗和汗疱,鞋宜常晒或以棉球浸甲醛(福尔马林)置鞋内密封24~48h,有灭真菌效果,经继发细菌感染者除局部治疗后,可酌用抗菌剂。

常见症状

症状

本病多发于中/青年人,儿童少见,男性一般多于女性,由于病原菌的不同,患者的卫生状况和体质的差异,其临床表现也各异,常见有以下四种类型:

汗疱型

初发为多数散在厚型小水疱,破裂后形成环状鳞屑,亦可形成多环状鳞屑,可逐渐扩延成片,皮肤逐渐增厚,自觉瘙痒

趾间型

好发于第3、4或4、5趾间,表现为少量鳞屑,自觉奇痒,病人常不自觉的搔抓,有时鳞屑不显著,仅感瘙痒,称为无症状型,但常为带菌者,因搔抓易引起继发细菌感染,局部形成糜烂,湿润有渗液。

鳞屑角化型

表现为足跖,足跟及足侧缘有局限性不整形嗜红色鳞屑性斑片,表面角化明显,粗糙干燥,境界清晰或不清晰,冬季症状较重,易致皲裂,夏季常可出现少数丘疹或小疱,病程慢性,时久皮肤可增厚,趾甲易被累,此型多由红色毛癣菌引起,病情顽固,难以治愈。

湿润糜烂型

此型多继发于趾间型或汗疱型,多由过度搔抓,常继发细菌感染,局部炎性明显,浸渍糜烂,有明显渗出,自觉痒痛,夏季多见。

中医分型症状

风盛血燥型(脱屑型)

多见于足趾间及足底等处,皮肤角化过度,干燥,粗糙,脱屑皲裂。多见于老年患者。

湿热壅盛型(糜烂型)

多见于3、4趾缝间。表现为趾间潮湿,皮肤浸渍发白,除去白皮,基底呈鲜红色,剧烈瘙痒。此型易并发感染

湿毒袭表型(水疱型)

为成簇或分散的皮下水疱,有瘙痒感,数天后水疱吸收隐没,叠起白皮。

风湿热相抟型

脚气疮在足膝生,壮热肿痛津黄水,心神烦躁犀角灵。此证生于足膝,故令脚膝生疮,痒痛作肿,破津黄水,形类黄水疮,惟身体壮热,心神烦躁,经久难瘥。

临床检查

细菌学检验

细菌学检验是对血液或者组织中的细菌进行针对性的检查。如:痰及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的细菌学检验、血液及骨髓标本的细菌学检验、尿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等检查。

细菌的鉴定

细菌的鉴定是对细菌进行各方面的检查。例如:细菌对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试验、吲哚试验、淀粉的水解等各种试验。

真菌检查

真菌检查是通过直接镜检的方法,找到菌丝和孢子,以供初步诊断一种检查方法。

诊断鉴别

掌跖脓疱病

损害始于指,掌部和趾跖部,或掌、跖同时患病,手部以掌中或鱼际部为重,足部则以足跟和足弓为多,在红斑基础上发生小而深的脓疱,或先为水疱而后为脓疱,反复发作,时轻时重,除瘙痒外痛感明显,无全身症状,皮损真菌检查为阴性。

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病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好发于手,足背部和四肢伸侧,常有轻度瘙痒,局限于双足时需与足癣鉴别,该病皮损为边缘鲜明的红斑,伴有角化过度和鳞屑,有时边缘色素加深,皮屑中查不到真菌。

湿疹

局限于足部的湿疹有时与足癣很相似,但湿疹多对称,急性期渗液较多,慢性期边界也不清楚,真菌检查可鉴别,但有时足癣可合并湿疹

并发症

足癣如不及时治疗,有时可传染至其它部位,如引起手癣甲癣等,有时因为痒被抓破,继发细菌感染。

合并其余部位皮肤癣菌感染

由于长期患足癣或者因手搔抓后的自体接种,足癣患者可合并有甲癣、手癣、体股癣等。合并甲癣时,甲板浑浊,不透明,呈云雾状、污渍状,表面失去光泽。 在灰指甲患者中,半数都是由脚气长期未得到治愈引起的。 对此问题,专家指出:“灰指甲患者往往是先患有脚气或手癣,真菌首先侵入指甲周围的皮肤,然后逐渐侵入指甲或趾甲内,并进一步生长繁殖,直到破坏整个指甲。更值得注意的是,灰指甲不但可以自身各部位互相传染,也容易传染家人,很难根治。除导致灰指甲外,脚气恶化还会引起脚的局部糜烂以及丹毒,严重影响个人健康。因此得了脚气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治疗。”

足癣合并细菌感染

此时局部分泌物增多,并且可出现淡黄色脓性分泌物。感染部位红、肿、热、痛。如果没有及时适当抗炎治疗,则可能会出现淋巴管炎、丹毒及蜂窝织炎等。 (1)急性淋巴管炎。俗称红线,中医为“红线疹”,红是因为化脓菌从破损的皮肤侵入淋巴管而引起的急性炎症。 (2)丹毒。丹毒是一种比较严重的急性炎症。小腿部位的丹毒又称为“流火”。它是由于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经损伤的皮肤侵入中型或细小淋巴管、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内的淋巴管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急性炎症。 (3)蜂窝组织炎。中医称瘭疽,一般为继发链球菌感染而引起。也可指由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引起的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弥漫性化脓性炎症。这种病变可发生在皮肤较浅的部位,也可发生在筋膜下或肌肉间的较深部位。

癣菌疹

是指皮肤癣菌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血液循环在病灶外引起的全身性或局限性皮肤过敏反应。癣菌疹的发生与局部癣病炎症程度有密切关系。局部炎症越明显,发生癣菌疹的可能性越大。 (1)汗疱疹型。发病急,在手指两侧、手掌或足跖等处发生绿豆大小的厚壁水疱,水疱内充满浆液,可分散、或集簇。 (2)丹毒样型。皮损为丹毒样红斑,一般不硬,边缘鲜明,比较规则,不痛或稍有痛感,无淋巴管炎。一般无全身症状。 (3)丘疹型。为突然发生的集簇性丘疹、斑丘疹或毛囊性须疹。多发生于四肢或泛发于全身。 (4)湿疹型。突然发生于四肢,尤其是下肢的大片红斑、丘疹、小疱等多形性皮疹的湿疹样损害,分布对称。

治疗

西医治疗

1.局部治疗 根据临床不同病型表现,分别对症治疗:   (1)对汗疱型或有轻度浸渍糜烂,有少量分泌物者,可于每天早晚用1∶6000或1∶4000高锰酸钾溶液或3%醋酸铅溶液浸泡或湿敷,每次20~30min(水疱可在无菌处理下刺破),浸泡后用消毒布巾拭干。然后选用以下药剂外涂,如苯甲酸/水杨酸/碘/碘化钾/薄荷脑 (复方苯甲酸酊)、Castellan涂剂、5%鱼石脂、3%水杨酸、10%硫磺泥膏,或市售成药,如2%克霉唑霜、特比萘芬霜、联苯苄唑霜等(任选一种),慎用刺激性强药剂。   (2)对渗液较多的糜烂型可选用上述的高锰酸钾溶液或用达里波液浸泡或湿敷,有继发细菌感染者可酌加0.1% 依沙吖啶(利凡诺),渗出停止,糜烂面减轻后可参用上述汗疱型乳膏,半量怀氏酊或市售的抗真菌霜剂。   (3)对趾间型可参照汗疱型治疗。   (4)对鳞屑角化型由于患病病程长,治疗需要耐心。开始采用抗真菌作用和剥脱作用较强的酊剂(需渗透力强些)如复方土槿皮酊或全量的苯甲酸/水杨酸/碘/碘化钾/薄荷脑(复方苯甲酸酊),也可用10%~30%醋酸浸泡双足,每次20~30min。待角化过度明显减轻后,改用作用相对较弱的软膏外搽,如半量的复方苯甲酸软膏或10%~20%的尿素软膏等,以巩固疗效和恢复正常的皮肤屏障功能。   2.系统治疗 对于局部治疗疗效不佳或皮损范围较广泛者,可短期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氟康唑、特比奈芬等配合治疗,一般1~2周即可。

中医治疗

风盛血燥型脚湿气的治疗方法有:可选用皮脂膏或雄黄膏外搽,可选用1:1500高锰酸钾溶液、3%硼酸溶液或二矾汤浸泡15分钟。

湿热壅盛型脚湿气的治疗方法有:可选用1:1500高锰酸钾溶液、3%硼酸溶液或二矾汤浸泡15分钟,次以皮脂膏或雄黄膏外搽。

湿毒袭表型脚湿气的治疗方法是:可选用1号癣药水、2号癣药水或复方土槿皮酊外搽。

风湿热相抟型

治疗方法:漏芦汤、犀角散、龙骨散。

证候表现:脚气疮在足膝生,壮热肿痛津黄水,心神烦躁犀角灵。(注)此证生于足膝,故令脚膝生疮,痒痛作肿,破津黄水,形类黄水疮,惟身体壮热,心神烦躁,经久难瘥。

病因病机:湿热相抟风气乘。(注)由湿热内抟,滞于肤腠,外为风乘,不得宣通。

处方:心神烦躁犀角灵。(注)宜服犀角散,外以漏芦汤洗之,兼敷龙骨散甚效。

出处:《外科心法要诀》·卷七十一(卷)·足部(篇)


偏方 【1】枯矾、黄柏、五倍子、乌贼骨,任选一种研末备用,洗净脚后撒于患处。适用于糜烂型。 【2】苦参、白藓皮`马齿苋、车前草各30克,苍术、黄柏各15克,每日煎洗1-2次。对水疱型或有感染时应用有良好效果。 【3】白凤仙花30克,皂角30克,花椒15克,任选—种,放入半斤醋内,浸泡一天后,于每晚临睡前泡脚20分钟。连续治疗7天,对角化型有良效。



火焦砂热敷法

火焦砂:

火焦砂是炽热岩浆作用于细砂土的特殊地质条件下形成,形成温度为3千多度的高温,因此干燥,不含挥发份,并且含有深部岩浆带来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火焦砂治脚湿气,是因为三个因素:1、火焦砂吸水性强,破坏了脚湿气真菌生存繁殖所必须的潮水环境,真菌不能生存繁殖;2、火焦砂吸湿的渗透压高,很快使真菌抓吸器官“菌毛”和运动器官“鞭毛”,脱水萎缩,菌体脱水干瘪,处于休眠“昏迷”状态,真菌无法吸吸附,自动脱离人体。3、火焦砂含有多种微量元素,修复被真菌破坏的皮肤组织。

热敷方法:先将火焦砂加热,放入布袋里,让脚湿气部位与火焦砂充分接触,一次30分钟左右,一次见效。时间越长效果越好,20天左右除脚脚湿气。

护理

脚癣护理

      1、要注意清洁,保持皮肤干燥,保持脚部清洁,每天清洗数次,勤换袜子。

2、平时不宜穿运动鞋、旅游鞋等不透气的鞋子,以免造成脚汗过多,脚臭加剧。 3、积极消除诱发因素,如脚汗、脚癣等。 4、情绪宜恬静,激昂容易诱发多汗,加重脚臭 5、本症以外治法为主。 6、要保持脚的清洁干燥,汗脚要治疗。勤换鞋袜,趾缝紧密的人可用草纸夹在中间,以吸水通气。鞋子要通气良好。 7、公用澡堂、游泳池要做到污水经常处理,用漂白粉或氯亚明消毒,要形成制度,以防相互传染脚气。 自治疗法 1、将脚放在50-60℃的热水中多烫几次,每次15分钟,每日1-2次。 2、用重物将丝瓜络压平做成鞋垫,可除去脚汗引起的脚臭。 3、葛根15克、研成细末,加白酒15克、再加适量水,煎后洗脚,每日1次,1周后,可除去脚汗引起的脚臭。 4、洗脚时,在水中加入米醋10-15毫升,匀后,将双脚浸泡15分钟左右,每日1次,连续3-5天,脚臭即可失。 5、洗脚时,在热水中加50克白矾,浸泡10分钟左右,可除脚臭 6、睡前以酒精擦拭脚部,再撒些除臭粉,然后用塑胶袋套脚,以诱发流汗,次日清洗脚部,再予以擦乾,连续如此一周,接著再每周一至两次 7、经常泡脚 8、以茶包煮水,再用脚浸入二十至三十分钟,擦乾后撒爽身粉,可防止脚臭复发 9、也可以粗盐溶於水泡水

饮食保健

饮食适宜

1.宜吃高蛋白食物2.宜吃高维生素食物 3.宜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1、应摄取大量的生鲜蔬果、鱼及鸡肉(不含皮)。 2、多吃含有维生素A食物。富含维生素A的食品主要有动物的肝脏、鱼类、海产品、奶油和鸡蛋等动物性食品。此外咸带鱼、鲫鱼、白鲢、鳝鱼、鱿鱼、蛤蜊、奶油、人奶、牛奶等也含有140~846国际单位的维生素A(每100克)。 3、多吃含维生素E的蔬菜和水果,如芹菜,西红柿等。

饮食禁忌

1.避免油腻难消化食物2.避免油炸、熏制、烧烤食物 3.避免高盐高脂肪食物

1、勿吃容易引发出汗的食品,如辣椒、生葱、生蒜等。 2、避免可乐饮料、谷类、加工食品、糖等食物。 3、忌食油炸、油腻食物。

食疗保健

(1)生大蒜头20瓣、生花生仁250克、鸡脚爪3对。蒜瓣去皮,与另2味合煮服之,肿消便愈,花生仁含有脑磷脂,可治肠塞等病,亦能疏导脚气。   (2)大蒜头5只、龟1只。龟洗净切块,蒜头微捣烂,放入锅中,清炖乌龟,每天服1次。本方对脚气病引起的肿胀有消退作用,对老年人更为适宜。   (3)花生仁、赤小豆、大蒜头去皮及红糖各200克。上药煮烂食之,每天服1次,不可加盐,否则无效。本方可治疗脚气病之足背浮肿,延至脚踝,甚则小腿也微感不适者。如肿过膝至股部,则生命垂危,应及时到医院治疗。   (4)干姜、木香、陈酒各4克、李子2克。上药加水400毫升,煎至半量,此煮汁为1日份,3次服饮。本方可预防脚气冲心症。此外,宜摄取稍多的的维生素B1,对于治疗脚气病有益。   (5)大蒜60克、老姜30克、陈皮30克、小豆60克、鲫鱼1尾。鲫鱼洗净,和上药共入锅中,加适量的水煮熟后食用。脚气病与脾、胃有密切关系,恢复脾胃的功能即能消除水肿。小豆和鲫鱼都有消除水肿的功能,陈皮起辅助作用。   (6)葱头100克、萝卜籽50克。加水煮1小时,取原汤1碗,顿服。本方用治脚气肿痛,具有消肿止痛之功效。   (7)葱头(捣烂)1根、生姜(捣烂)45克、艾叶60克。上药用布共为1包,蘸热烧酒擦患处,以痛止为度。本方主治因湿气而两脚两腿作痛。   (8)取大蒜若干,捣烂成糊状敷于患处,约10分钟左右将其擦去,再涂上一些金霉素眼膏,2天1次,连用3次可愈。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脚湿气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脚湿气》经典原文。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