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泻
病证名。见《张氏医通·大小府门》。即五更泄,又名鸡鸣泄,肾泄。是以黎明前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肠病证。此症多见于由炎夏转入秋凉时期,男性多于女性,多见于中老年人。
目录
病因
西医病因
本病属于中医学里面的范畴,相当于西医学的慢性腹泻,其病因不太明确,目前认为和肠道功能菌群紊乱有关。
中医病因认识
中医认为,此病主要由于脾肾阳虚所致。患者除应注重腹部保暖、忌食生冷食物外,适当食疗亦可收到满意效果。
病久渐虚,脾病损肾,则见脾肾阳虚。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蒸化致病。黎明之前,阴气盛,阳气未复,脾肾阳虚者,胃关不固,隐痛而作,肠鸣即泻,又称“五更泄 ”、“鸡鸣泄”;泻后腑气通则安;肾亏则腰膝酸冷,脘腹畏寒,形寒肢冷,四肢不温;肾阳虚衰,命门火衰,温煦无力,小便清长,夜间尿频;舌质淡,舌体胖有齿印,脉沉细无力,均为脾肾阳虚之征。
预防
饮食节制,少吃寒凉,不易消化食品,注意保暖,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注意饮食卫生。
注意事项
常见症状
病人腹泄具有明确的时间性,在凌晨五点到七点的时候。肠鸣脐痛,泄后痛减,大便稀薄,混杂不消食物,形寒肢冷,疲乏无力,小便清长,夜尿频多。舌淡,舌体胖、有齿印,脉沉细。
临床检查
1、粪便检查:出血、脓细胞、原虫、虫卵、脂肪滴等。
2、小肠吸收功能测定:显示肠道吸收不良。
3、X线及内窥镜检出病变位置、运动功能状态、胆石等。
4、超声明确肠道内是否有其他占位性的疾病刺激肠道粘膜所致。
5、小肠黏膜活组织检查。
诊断鉴别
1、急性泄泻
发病势急,病程短,大便次数显著增多,小便减少肛门灼热,腹痛,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为感受湿热之邪;腹痛肠鸣,为饮食停滞。大便时间不规律。
2、慢性泄泻
发病势缓,病程较长,多由急性泄泻演变而来,便泻次数较少。兼见大便溏薄,腹胀肠鸣,面色萎黄。有脾虚、肾虚引起的泄泻不同。
并发症
治疗
西医治疗
五更泻是中医的一种说法。西医认为,五更泻只是老年慢性腹泻的一种症状,其本身并不是病因,可以由其他多种病因引起,如慢性结肠炎、肠结核、过敏性肠炎、肠功能紊乱等。因此,患了五更泻,首先要到医院进行检查,明确病因,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中医治疗
首选药物四神丸加减,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干姜、五味子、生姜、大枣,仙茅、仙灵脾,补骨脂。善补命门之火,温肾暖脾、固肠止涩。
也可外用暖脐贴,或丁桂儿脐贴,贴于肚脐。
护理
注意休息,防寒保暖,饮食清淡有营养,调畅情志。
饮食保健
饮食保健
饮食适宜
1、宜吃润肺养气的蔬菜汤;
2、宜吃健脾涩肠的杂粮粥;
3、宜吃维生素,纤维素丰富的蔬菜。
饮食禁忌
1、忌吃生冷的食物;
2、忌吃辛辣的蔬菜;
3、忌吃海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