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五味子1.jpeg

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的成熟果实。性味酸、甘,温。归肺、心、肾经。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功效。主治久咳虚喘,自汗盗汗遗精滑精,久泻不止,津伤口渴,消渴心悸失眠多梦等。

药性

酸、甘,温。归肺、心、肾经。

功效

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临床应用

1.久咳虚喘。本品味酸收敛,甘温而润,能上敛肺气,下滋肾阴,为治疗久咳虚喘之要药。治肺虚久咳,可与罂粟壳同用,如五味子丸(《卫生家宝》);治肺肾两虚喘咳,常与山茱萸熟地山药等同用,如都气丸(《医宗己任编》);本品长于敛肺止咳,配伍麻黄细辛干姜等,可用于寒饮咳喘证,如小青龙汤(《伤寒论》)。

2.自汗,盗汗。本品五味俱全,以酸为主,善能敛肺止汗。治自汗、盗汗者,可与麻黄根牡蛎等同用。

3.遗精,滑精。本品甘温而涩,入肾,能补肾涩精止遗,为治肾虚精关不固遗精、滑精之常用药。治滑精者,可与桑螵蛸附子龙骨等同用,如桑螵蛸丸(《世医得效方》);治梦遗者,常与麦冬、山茱萸、熟地、山药等同用,如麦味地黄丸(《医宗金鉴》)。

4.久泻不止。 本品味酸涩性收敛,能涩肠止泻。治脾肾虚寒久泻不止,可与吴茱萸同炒香研末,米汤送服,如五味子散(《普济本事方》);或与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同用,如四神丸(《内科摘要》)。

5.津伤口渴,消渴。本品甘以益气,酸能生津,具有益气生津止渴之功。治热伤气阴,汗多口渴者,常与人参麦冬同用,如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治阴虚内热,口渴多饮之消渴证,多与山药知母天花粉黄芪等同用, 如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6.心悸,失眠,多梦。本品既能补益心肾,又能宁心安神。 治阴血亏损,心神失养,或心肾不交之虚烦心悸、失眠多梦,常与麦冬、丹参、生地、酸枣仁等同用,如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用法用量

煎服, 3~6g;研末服,1~3g。

使用注意

凡表邪未解,内有实热,咳嗽初起,麻疹初期,均不宜用。

炮制

五味子:筛净灰屑,除去杂质,置蒸笼内蒸透,取出晒干。酒五味子:取拣净的五味子,加黄酒拌匀,置罐内,密闭,隔水炖之,待酒吸尽,取出,晒干。此外尚有用蜜蒸、醋蒸者,方法与酒蒸同(五味子每100斤用黄酒20斤,或用蜂蜜30斤,或用米醋15斤)。炒制:取净五味子用文火炒至鼓起,呈紫褐色为度.《雷公炮炙论》:凡用(五味子)以铜刀劈作两片,用蜜浸蒸,从已至申,却以浆浸一宿,焙干用。

鉴别

五味子2.png

干燥果实略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径5~8mm。外皮鲜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显油润,有不整齐的皱缩。果肉柔软,常数个粘连一起;内含种子1~2枚,肾形,棕黄色,有光泽,坚硬,种仁白色。果肉气微弱而特殊,味酸。种子破碎后有香气,味辛而苦。

各家论述

1.孙思邈: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遇夏月季夏之间,困乏无力,无气以动,与黄芪、人参、麦门冬,少加黄檗煎汤服,使人精神顿加,两足筋力涌出。生用。六月常服五味子,以益肺金之气,在上则滋源,在下则补肾。

2.《本草衍义》:五味子,《本经》言温,今食之多致虚热,小儿益甚。《药性论》以谓除热气,《日华子》又谓暖水脏,又曰除烦热。后学至此多惑。今既用主治肺虚寒,则更不取除烦热之说。补下药亦用之。入药生曝不去子。

3.《注解伤寒论》:《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芍药、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气而安肺。

4.《用药心法》:(五味子)收肺气,补气不足,升也。酸以收逆气,肺寒气逆,则以此药与干姜同用治之。

5.《本草衍义补遗》:五味子,今谓五味,实所未晓,以其大能收肺气,宜其有补肾之功,收肺气非除热乎?补肾非暖水脏乎?食之多致虚热,盖收肾之骤也,何惑之有?火热嗽必用之。

6.《丹溪心法》:黄昏嗽者,是火气浮于肺,不宜用凉药,宜五味子、五倍子敛而降之。

7.《本草会编》:五味治喘嗽,须分南北。生津液止渴,润肺,补肾,劳嗽,宜用北者;风寒在肺,宜用南者。

8.《纲目》:五味子,入补药熟用,入嗽药生用。'五味子酸咸入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中宫益脾胃。

9.《本草经疏》:五味子主益气者,肺主诸气,酸能收,正入肺补肺,故益气也。其主咳逆上气者,气虚则上壅而不归元,酸以收之,摄气归元,则咳逆上气自除矣。劳伤赢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别录》养五脏,除热,生阴中肌者,五味子专补肾,兼补五脏,肾藏精,精盛则阴强,收摄则真气归元,而丹田暖,腐熟水谷,蒸糟粕而化精微,则精自生,精生则阴长,故主如上诸疾也。

10.《本草汇言》:五味子,敛气生津之药也。故《唐本草》主收敛肺虚久嗽耗散之气。凡气虚喘急,咳逆劳损,精神不足,脉势空虚,或劳伤阳气,肢体赢瘦,或虚气上乘,自汗频来,或精元耗竭,阴虚火炎,或亡阴亡阳,神散脉脱,以五味子治之,咸用其酸敛生津,保固元气而无遗泄也。然在上入肺,在下入肾,入肺有生津济源之益,入肾有固精养髓之功。

11.《药品化义》:五味子,五味咸备,而酸独胜,能收敛肺气,主治虚劳久嗽。盖肺性欲收,若久嗽则肺焦叶举,津液不生,虚劳则肺因气乏,烦渴不止,以此敛之、润之,遂其脏性,使咳嗽宁,精神自旺。但嗽未久不可骤用,恐肺火郁遏,邪气闭束,必至血散火清,用之收功耳。

12.《本经疏证》:五味子所治之证,《伤寒》仅言咳逆,《金匮要略》则兼言上气,如射干麻黄汤之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小青龙加石膏汤肺胀咳逆上气,烦躁而喘也。夫伤寒有伤寒之关键,无论其为太阳、少阳、少阴,凡咳者均可加入五味子、干姜;杂证自有杂证之体裁,即咳而脉浮厚朴麻黄汤主之一语,已通概全书大旨,试观《金匮要略》中有脉沉而用五味子者否?盖五味子原只能收阳中之阴气,余则皆非所宜。

13.《本草求原》:五味子,为咳嗽要药,凡风寒咳嗽伤暑咳嗽,伤燥咳嗽,劳伤咳嗽,肾水虚嗽,肾火虚嗽,久嗽喘促,脉浮虚,按之弱如葱叶者,天水不交也,皆用之。先贤多疑外感用早,恐其收气太骤,不知仲景伤寒咳喘小青龙汤亦用之,然必合细辛、干姜以升发风寒,用此以敛之,则升降灵而咳嗽自止,从无舍干姜而单取五味以治咳嗽者。丹溪又谓其收肺气之耗散,即能除热;潜江亦谓其滋肺以除热,补肾以暖水,而联属心肾;凡嗽在黄昏,是虚火浮入肺中,忌用寒凉,止宜重用五味以敛降,此则不合干姜,而合炒麦冬者也。总之,肺气随阴以下降,则气化精而精盈,肾水从阳以上布,则精化气而气盛,阴阳二气,实一气之变动,以肝为关捩子,五味专精于肝,而交合肺肾,故其效如此,有不同于他味之酸敛者。肺气阳中有阴,故能降,治肺气以阴降为主。然元气之降,先本于升,五味升降咸备,所以阳邪伤阴,固宜清阳,以之收阳;阴邪伤阳,亦宜此辛温畅阳,而寓收阴。东垣谓寒喘热喘,不能舍五味者此也,惟外邪杂病不关肺气者忌。

14.《本草正义》:阴火上冲激肺之嗽,阳虚火浮,故当黄昏阴盛之时,虚焰发动,乃始作嗽,宜以收摄肺肾为治。然惟脉虚、舌红、无痰者乃合,若舌腻有痰,亦当知所顾忌。

15.《本经》: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赢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

16.《别录》:养五脏,除热,生阴中肌。

17.《日华子本草》:明目,暖水脏,治风,下气,消食,霍乱转筋痃癖奔豚冷气,消水肿,反胃,心腹气胀,止渴,除烦热,解酒毒,壮筋骨。

18.李杲:生津止渴。治泻痢,补元气不足,收耗散之气,瞳子散大。

19.王好古:治喘咳燥嗽,壮水镇阳。

20.《本草蒙筌》:风寒咳嗽,南五味为奇,虚损劳伤,北五味最妙。

21.《本草通玄》:固精,敛汗

附方

①治肺经感寒,咳嗽不已:白茯苓四两,甘草三两,干姜三两,细辛三两,五味子二两半。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以时。(《鸡峰普济方》五味细辛汤

②治嗽:大罂粟壳(去瓤擘破,用白饧少许入水,将壳浴过令净,炒黄色)四两,五味子(新鲜者,去梗,须北方者为妙)二两。上为细末,白饧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盏,捺破,煎六分,澄清,临睡温服,不拘时候。(《卫生家宝方》五味子丸)

③治痰嗽并喘:五味子、白矾等分。为末。每服三钱,以生猪肺炙熟,蘸末细嚼,白汤下。(《普济方》)

④治肺虚寒:五味子,方红熟时,采得,蒸烂、研滤汁,去子,熬成稀膏。量酸甘入蜜,再上火待蜜熟,俟冷,器中贮,作汤,时时服。(《本草衍义》)

⑤治热伤元气,肢体倦怠,气短懒言,口干作渴,汗出不止;或湿热火行,金为火制,绝寒水生化之源,致肢体痿软,脚欹眼黑:人参五钱,五味子、麦门冬各三钱。水煎服。(《千金方》生脉散)

⑥治虚劳羸瘦,短气,夜梦,骨肉烦痛,腰背痰痛,动辄微喘:五味子二两,续断二两,地黄一两,鹿茸一两(切片,酥炙),附子一两(炮,去皮脐)。上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盐汤下。(《卫生家宝方》五味子丸)

⑦治梦遗虚脱:北五味子一斤,洗净,水浸一宿,以手按去核,再用温水将核洗取余味,通用布滤过,置砂锅内,入冬蜜二斤,慢火熬之,除砂锅斤两外,煮至二斤四两成膏为度。待数日后,略去火性,每服一、二匙,空心白滚汤调服。(《医学入门》:五味子膏)

⑧治肾泄:五味子二两(拣),吴茱萸半两(细粒绿色者)。上二味同炒香熟为度,细末。每服二钱,陈米饮下。(《本事方》五味子散)

⑨治白浊及肾虚,两腰及背脊穿痛:五味子一两,炒赤为末,用醋糊为丸,醋汤送下三十丸。泻,用蕲艾汤吞下。(《经验良方》五味子丸)

⑩治烂弦风眼:五味子、蔓荆子,煎汤频洗之。(《谈野翁试验方》)

⑾治疮疡溃烂,皮肉欲脱者:五味于炒焦,研末,敷之,可保全如故。(《本草新编》)

别名

菋、荎蕏(《尔雄》),玄及(《吴普本草》),会及(《别录》),五梅子(《辽宁主要药材》)。

来源

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的成熟果实。

出处

神农本草经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五味子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五味子》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