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缘凤尾蕨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药 名】 全缘凤尾蕨

【拉丁名】Pferis insignis Mett. Ex kuhn

【别 名】 鸡脚莲井口边草、巴墙草(江西)、蒲山剑、铁蕨(广西)

【来 源】 为凤尾蕨科植物全缘凤尾蕨的全草。  

植物形态

陆生蕨类植物,植株高40-150cm。根茎短,木质,黑色,顶端被黑褐色钻形的鳞片。叶簇生,一型,厚纸质,干后淡褐色;叶柄禾秆色,无毛,长60-90cm,圆柱形,基部稍扩大,上面有狭沟;叶片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18-80cm,宽15-30cm,单数一回羽状;羽片6-13对,线状披针形,长约20cm,对生或近对生,向上斜升,上部的孢子羽片宽1-1.5cm,下部的营养羽片宽2-2.6cm,全缘,具软骨质的边;叶脉明显,小脉分叉。孢子囊群狭线形,着生于小羽片边缘的上部,羽片的基部和先端下育;囊群盖线形,灰白色。  

药用信息

【功 效】 清热解毒活血祛瘀

【主 治】 可用于治疗痢疾、咽喉肿痛、瘰疬诸症、黄疸风湿血尿及各种出血症。

性味归经】 微苦,凉。 入肝经

【采集贮藏】《中国蕨类植物图谱》  

资源分布

产浙江南部(泰顺)、江西(德兴、玉山、萍乡、石城、瑞金、安远、全南)、福建(宁洋、建阳、武夷山、龙岩)、湖南(宜章、黔阳、江永)、广东(大埔、新丰、翁源、英德、乐昌、乳源、连山、怀集、封川、信宜)、海南(陵水)、广西(兴安、阳朔、瑶山、龙胜、大苗山、苍梧、明江)、贵州(江口、独山)、云南(红河)。越南及马来西亚也有分布。 【考 证】 始载于《中国蕨类植物图谱》。  

生长习性

生山谷中阴湿的密林下或水沟旁,海拔250-800米。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全草:味微苦、性凉。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的功能。用于黄疸、痢疾,跌打损伤,风湿、咽喉肿毒、瘰疬、血尿及各种出血证。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全缘凤尾蕨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全缘凤尾蕨》经典原文。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