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血输注法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概述

我国将200ml全血定为1U(单位)。由于献血员个体差异、贮存时间长短的不同,每个“单位”全血内各种成分的含量差别存在一个“许可”的范围。全血性质主要取决于抗凝剂或保存液的种类以及贮存时间长短。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血液中的一些有效成分(2,3-DPG、ATP白细胞血小板凝血因子等)含量减少,功能逐渐丧失,而一些有害成分(血氨游离血红蛋白、血钾等)将逐渐增加,其变化速度与抗凝剂或保存液的种类关系较大。

操作名称

全血输注法

全血的种类

(1)新鲜全血:新鲜全血的定义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血液采集后24h以内的全血称为新鲜全血,其各种有效成分存活率在70%以上。

(2)保存全血:将血液采入含有保存液容器后尽快放入4℃±2℃冰箱或冷室(库)内,即为保存全血。保存期根据保存液的种类而定。

保存全血容量为标示量±10

全血输注法的禁忌证

1.婴幼儿、老年人、慢性病虚弱、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贫血患者

2.血容量正常而需要输血的贫血患者。

3.由于以前的输血或妊娠已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凝集素或抗体的贫血患者。

4.对血浆蛋白已致敏,例如缺乏IgA而已产生抗IgA的患者,或对血浆内某种反应敏感的患者。

5.预期需长期或反复输血的患者,例如地中海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的贫血等。

准备

做好患者输血前的准备工作,事先填写好输血志愿书,做好交叉配血检验,到输血科领血,并严格查对。

方法

1.输注剂量

全血的输注剂量是以血红蛋白的增加量来衡量的。较合理的方法是,在输血及输血后24h,做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然后据此进行剂量调整。输血总量及间隔时间应视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外科手术前后希望血红蛋白达到100g/L,但某些病情稳定的慢性贫血患者,血红蛋白达到60~80g/L就可以了,甚至50g/L仍能耐受。

2.输注方法

常用的输血途径是静脉内输注。输全血时,必须ABO血型相同,输全血前,必须常规进行输血前检查,包括患者的ABO血型的正反向定型,Rh(D)血型鉴定,患者与献血员间交叉配合试验(盐水、酶和抗人球蛋白三种介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进行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选HLA交叉配合试验等。

输血前,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检查全血外观,还必须认真核对患者和献血员的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ABO和Rh(D)血型、交叉配合试验结果、血袋条形码(编号)、血类型和血量等,且必须由两人核对无误,方可执行。一般情况下,血液临输注前,才从冷藏柜内取出,在室温中停留时间不得超过30min,输注时应使用滤过器。输注初期10~15min,或输注最初30~50ml血液时,医护人员必须严密观察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果发生不良反应,需立即停止输血,并及时给予诊治,同时通知输血科(血库)医师或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原因调查。

注意事项

1.全血中含有白细胞、血小板,可以使受血者产生特异性抗体,当再次输血时,可发生输血反应

2.全血中含有血浆,可出现发热荨麻疹变态反应

3.血容量正常的患者,特别是老年人或儿童等患者,输全血应防止出现血循环超负荷。

4.严重大出血患者应注意新鲜全血、保存全血以及有关成分的配合使用,维持血液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5.血液自输血科领取后,在室温中放置时间不得超过30min。输血初期10~15min或输注最初30~50ml血液时,必须由医护人员密切注意有无不良反应发生。

6.输注血液时如发生不良反应,必须立即停止输血并迅速报告负责医师及时诊治,同时通知输血科医师会诊处理。

7.输注血液时一般不必加温血液,快速大量输血时可用37℃水浴加温。

8.输注血液时严禁向血液中加入任何药物

9.输血完毕,负责医师应将输血情况记录在病历中。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全血输注法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全血输注法》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