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疮病毒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文名称

口疮病毒

英文名称

Orf virus;ORFV

分类类型

分类

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副痘病毒属>口疮病毒

GeneBank编号

[M30023]

基本特性

传染性脓疱又名羔羊传染性脓疱性皮炎,俗称羊口疮,是绵羊和山羊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羔羊最易感。常呈群发性流行,人畜均可感染。羊传染性脓疱的特征是羊的口内外皮肤和粘膜出现红斑、丘疹、水泡、脓疱等,最后形成痂块。本病见于世界各地,我国甘肃、青海和西安地区均有发生,一般称为“口疮”。

羊传染性脓疱的病因

羊传染性脓疱(羊口疮)由口疮病毒引起。在电子显微镜下,病毒形态羊痘病毒相似分类上归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病毒在炎热的夏季经30-60d可失去活力,但在秋冬季散落在土壤里的病毒到第二年春天仍有传染性。本病毒对高温敏感,60度30min可灭活,常用的消毒药为苛性钠、石灰乳等。

流行特点

羊传染性脓疱主要传染源来自病羊。绵羊和山羊可经接触而交互传染。也可经污染的草场、饲具和水源等传染。传染的门户损伤的皮肤和粘膜。死亡率可达10-20%,耐过羊可获得坚强免疫力。该病在羊群中可连续危害多年,但发病率在羊群中呈逐年降低趋势。该病的潜伏期为36~48h,病程为3周左右。

羊传染性脓疱的临床症状

绵羊主要发生在羔羊,而山羊则无明显的年龄限制。主要在口唇周围、口角及鼻部特别严重。亦可发生在蹄部和乳房等皮肤部位。病灶开始出现稍高起的斑点,随后变成丘疹、水泡及脓疱三个阶段,并形成痂块,痂块呈红综色,以后变为黑褐色,非常坚硬。除去硬痂后露出凸凹不平锯齿状的肉芽组织,很容易出血,有的形成瘘管,压力之有脓汁排出。病变发生在硬腭齿龈时,容易溃烂成片,痂块往往24小时后脱落,长出新的皮肤,并不留任何瘢痕

病理变化

主要在口唇周围、口角及鼻部形成痂块,痂块呈红综色,以后变为黑褐色,非常坚硬。除去硬痂后露出凸凹不平锯齿状的肉芽组织,形如桑葚。

羊传染性脓疱的预防措施

(1)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是预防山羊传染性脓疱症的有效措施之一。方法是采集病羊口唇部痂皮,剪碎,研制成粉状,然后用50%甘油灭菌生理盐水稀释成1%浓度,涂于股内皮肤划痕处或刺种于耳部。另据报道,对15日龄后的羔羊,可口腔粘膜内接种山羊口疮弱毒细胞冻干苗,防治效果良好。但因各地毒株不尽相同,毒株的毒力也有强弱差别,故最好采集本地毒株生产疫苗,以增强效力

(2)加强饲养管理

据生产实践,山羊传染性脓疱症主要是由创伤感染引起的,因而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工作,注意保护羊体皮肤、粘膜,日粮中应适量添喂食盐矿物质,防止羊只因啃土、啃墙而损伤, 尤其是初生羔羊,口腔粘膜娇嫩,容易受伤,这也是羔羊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另外,应严禁从疫区引进种羊,凡新购种羊,必须隔离饲养1个月以上,在确认健康无病后方可与原来羊群混群饲养。

(3)隔离消毒

一旦发现病羊应及时隔离饲养,对圈舍、场地进行彻底消毒。饲槽、圈舍、运动场等可用干燥石灰粉或3%苛性钠消毒。病羊吃剩的饲草或接触过病羊的母羊乳房可用1%高锰酸钾消毒1次,以防其他羔羊吮吸而感染口疮病毒。另外,对有食欲的病羊应给予柔软、清洁、新鲜、富有营养、容易消化的饲料,保证饮水清洁。

羊传染性脓疱的治疗方法

(1)以清洗口腔、消炎、收敛为治疗原则。先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患部或用5%硫酸铜溶液清除污染物,再用2%龙胆紫碘甘油(3%碘酊1份、甘油9份)涂擦疮面,每日1~2次。或用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口腔溃疡面后,使用口腔口炎清冲剂,成年羊25~30g/头、次,羔羊10~20g/头、次,每日2次。

(2)对重症病羊,如出现脓疱、溃烂及细菌感染者,可内服病毒灵抗菌素磺胺类药物等。肌注链霉素效果较好,大羊100万IU/头、次,小羊40IU/头、次,每日2次,连用3~5d;或用甲硝唑注射液50mg/kg体重,等渗葡萄糖生理盐水250ml,混合后静注,每日2次,连用3~5d。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口疮病毒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口疮病毒》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