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会穴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听会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听呵听河、后关。属足少阳胆经。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布有耳大神经面神经颞浅动脉。主治耳鸣耳聋齿痛,口眼斜,及中耳炎腮腺炎下颌关节炎等。


定位

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Akupixgbgb2.jpg

解剖

有颞浅动脉耳前支,深部为颈外动脉及面后静脉;布有耳大神经,皮下为面神经。

主治

耳鸣,耳聋,流脓,齿痛,下颌脱臼口眼歪斜,面痛,头痛

刺灸法

直刺0.5寸;可灸。

临床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性耳鸣(耳聋)、中耳炎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配听宫翳风主治耳鸣、耳聋。

配伍

颊车穴地仓穴中风口眼歪斜;

迎香穴治耳聋气痞

耳门穴听宫穴治下颌关节炎。

别名

耳门穴,听呵,听诃,后关。

穴义

胆经经气在此化雨冷降。

名解

1)听会。听会者即耳能听闻声音也,此指穴内的天部气血为空虚之状,无物阻隔声音的传递也。本穴物质为瞳子髎穴下传的天部寒湿水气,至本穴后,此气吸附了更多的天部寒湿水气并化雨冷降于地,天部气血因而变得虚静,如远处声音听亦能明,故名(除上述解释之外另有一解,此即是从阴阳的角度来解释听会之名。听的感官过程为耳朵接收外部声音,也就是从外入内、从阳入阴。由于声音传递的这一过程是从阳入阴,因此,它要求耳部的气血运行变化也要与此同步,表现出由阳向阴的变化转变,如此,人体外部的声音之阳才能进入体内的阴部,声音感受器才能听之而会)。

2)耳门穴。耳,穴在耳部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耳门穴名意指胆经气血由此进入耳腔。如听会之解,本穴的气血变化为气态物散热冷降并化为地部经水,经水则循本穴的地部孔隙进入耳腔,本穴如同胆经气血出入耳的门户,故名耳门穴。

3)听呵。听,闻也。呵,大声喝叱之意,此指体表外部的声场强度大于体表内部。听呵名意指体表外部的声场强度要大于体表内部耳朵才能听受。听诃名意与听呵同,诃为呵的异体字。

4)后关。后,指头的后部,前为阴、后为阳,此指阳气。关,关卡。后关名意指穴外的阳热之气不能进入穴内。理同听会名解。

功能作用

清降寒浊。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补之,热则泻针出气。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听会穴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听会穴》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