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耳炎.jpg

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绝大多数为非特异性安排炎症,尤其好发于儿童。可分为非化脓性及化脓性两大类。本病属中医脓耳”、“耳漏”、“耵耳”范畴。

病因

西医病因

大声戴耳机听歌

用耳机听摇滚类的大分贝的音乐,如果时间较长的话,也容易引起慢性中耳炎,对耳朵造成组织性的损伤,严重时听力下降以及其他一些并发症状,如中耳炎等。

吸烟包括吸二手烟

吸烟可引起全身性的动脉硬化,尤其是香烟中的尼古丁进入血液,使小血管痉挛、黏度增加,给内耳供应血液的微动脉发生硬化,造成内耳供血不足,严重影响听力。

哺乳

哺乳可导致婴幼儿中耳炎,如果婴幼儿仰卧位吃奶,由于幼儿的咽鼓管比较平直,且管腔较短,内径较宽,奶汁可经咽鼓管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因此母亲给孩子喂奶时应取坐位,把婴儿抱起呈斜位,头部竖直吸吮奶汁。

游泳

炎炎夏日,游泳的人也越来越多,游泳时应避免将水咽入口中,以免水通过鼻咽部而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外伤所致的鼓膜穿孔禁止滴任何水样液体,以免影响创口的愈合,可用消毒棉球堵塞外耳道以免感染诱发中耳炎。

擤鼻涕

有的人擤鼻涕时往往用两手指捏住两侧鼻翼,用力将鼻涕擤出。这种擤鼻涕的方法不但不能完全擤出鼻涕而且很危险,因此应提倡正确的擤鼻方法: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稍用力向外擤出对侧鼻孔的鼻涕,用同法再擤另一侧。

感冒

感冒后咽部、鼻部的炎症向咽鼓管蔓延,咽鼓管咽口及管腔黏膜出现充血、肿胀,纤毛运动发生障碍,致病菌乘虚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常见的致病菌主要是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因此预防感冒就能减少中耳炎发病的机会。

中医病因

中耳炎是由病毒细菌引起中耳部位发生炎性变化的一种耳病。本病属中医“脓耳”、“耳漏”、“耵耳”范畴,多因郁火及三焦湿,或肾阴亏虚,虚火上炎所致。

预防

1.注意休息,保证睡眠时间。

2.注意室内空气流通,保持鼻腔通畅。

3.积极治疗鼻腔疾病,擤鼻涕不能用力和同时压闭两只鼻孔,应交叉单侧擤鼻涕。

4.游泳后要让耳内的水流出,患慢性中耳炎者不宜游泳。

5.积极防治感冒。

常见症状

症状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化脓性中耳炎即通常所说的害耳底。它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中耳炎症,其症状主要是耳痛、流脓,小儿有全身症状比成人明显,可能的发热呕吐等。其后果是并发症,严重的并发症有颅内并发症如脑膜炎脑脓肿等,其它并发症有颅外并发症如迷路炎、面神经麻痹等。

分泌性中耳炎

耳聋

可于感冒后、乘飞机下降或潜水时,突然出现听力下降,压迫耳屏或头位改变时,听力可有所改善。

耳痛

可见耳痛及耳内闷胀。

耳鸣

多为低音调“轰轰”样耳鸣,打呵欠或擤鼻时可闻及气过水声。

儿童

病人可表现反应迟钝、误听或注意力不集中。

耳镜检查

急性期鼓膜充血、内陷、光锥变形或缩短,锤骨短突外突明显,鼓室积液后鼓膜颜色改变,呈淡黄、橙红或琥珀色,若病程较长,则鼓膜多灰暗、混浊。若分泌物为浆液性,且未充满鼓室,可透过鼓膜见到液平面,呈凹面向上的弧形线,透过鼓膜有时可见到气泡,咽鼓管吹张后气泡增多,若鼓室内积液多,则鼓膜外突。

卡他性中耳炎

慢性卡他性中耳炎,患者由于咽鼓管粘膜因较长时间的充血、水肿,变得增厚或粘连,引起咽鼓管的功能不良,鼓室内由于长期负压,使鼓膜内陷,活动的范围变小,因此出现耳聋耳鸣症状。

耳聋

常因反复急性发作,听力时好时坏,渐进加重。初可为传导性,继可为混合性,早期亦可有“自声增强”现象。积液粘稠时,听力不会因为头位的变动而改变。

耳鸣

耳鸣常使病人甚感苦恼,初可为低音调,晚期可为高音调(如蝉鸣),但无一定规律,有的患者可感觉耳内有闭塞感,按压耳屏后可暂时缓解。

渗出性中耳炎

耳内有闭塞胀闷

凡急性期时都有不同程度的耳内阻塞胀闷,头晕。慢性者仅有阻塞感。儿童表述不清。

听力下降

急性渗出性中耳炎表现上呼吸道感染在前,听力下降在后,自听有回声,头部摆动时可出现症状加重或减轻。慢性渗出性中耳炎起病隐匿,往往说不清发病时间。儿童双耳患病时常出现对音响反应迟钝,看电视要调大音量,学习精力不集中。若一侧耳朵正常,可长时间不被家长发现。

耳鸣

急性期耳内有过气水声,中后期因中耳腔内积存液体形成纤维粘连,出现不同程度和形式的耳鸣

耳痛

少数渗出性中耳炎患者还可出现耳内流水。

慢性中耳炎

耳流脓

是本病的主要常见症状。可为粘液、粘脓或纯脓性。非危险型流脓较稀薄,无臭味。危险型流脓虽不多,但较稠,多为纯脓性,并伴有异臭味。

耳聋

轻重不一,因多是单耳发病,易被忽视。此种耳聋,多与病性的进展成正比,即病变较重,耳聋也加重。一般为传导性聋。

其他

除上述症外,如有眩晕呕吐、面瘫、剧烈头痛、寒战高热等症状出现,证明已有并发症发生,应立即去医院就诊。

急性中耳炎

突然发生的耳痛,常伴有感冒咳嗽。患者若是婴儿便会哭闹不止,并揉擦患耳的耳垂。发热,体温可高达39摄氏度。可能出现呕吐,或者耳道可能流软耳垢或脓液。患耳可能听觉失灵。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指中耳粘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本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常以耳内间断或持续性流脓、鼓膜穿孔、听力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时可引起颅内、颅外的并发症。

全身症状

轻重不一。可有畏寒发热、怠倦、食欲减退。小儿全身症状较重,常伴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鼓膜一旦穿孔,体温即逐渐下降,全身症状明显减轻。

耳痛

耳深部疼痛,逐渐加重。如搏动性跳痛或刺痛,可向同侧头部或牙齿放射,吞咽及咳嗽时耳痛加重,耳痛剧烈者夜不能眠,烦燥不安。鼓膜穿孔流脓后,耳痛顿减。

耳流脓

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可为粘液、粘脓或纯脓性。非危险型流脓较稀薄,无臭味。危险型流脓虽不多,但较稠,多为纯脓性,并伴有异臭味。

听力减退及耳鸣

开始感耳闷,继则听力渐降,伴耳鸣。耳痛剧者,耳聋可被忽略,有些患者可伴眩晕,穿孔后耳聋反而减轻。

耳聋

轻重不一,因多是单耳发病,易被忽视。此种耳聋,多与病性的进展成正比,即病变较重,耳聋也加重。一般为传导性聋。

中医分型症状

风邪滞窍型

感冒之后自觉耳内胀闷或微痛,耳鸣及听力减退,自声增强,鼓膜内陷,色红肿胀或见液平面。伴发热恶风,鼻塞流涕等。

痰湿聚耳型

耳内胀闷闭塞感较重,听力下降,自声增强,摇头时耳内有水响声。检查见鼓膜有弧形水平线或鼓膜外凸。全身多有头重头晕,倦怠乏力,口淡腹满,舌淡苔腻,脉濡或滑。

气血瘀络型

耳内有闭塞感,听力减退,耳鸣渐起,日久不愈。鼓膜内陷明显,或有增厚,钙质沉着,粘连萎缩,舌质暗红,脉涩。

临床检查

鼓膜

松弛部或全鼓膜内陷,表现为光锥缩短、变形或消失,锤骨柄向后、上移位,捶骨短突明显外突、前后皱襞夹角变小。鼓室积液时鼓膜失去正常光泽,呈单黄、橙红油亮或琥珀色,光锥变形或移位。慢性者可呈灰兰或乳白色,鼓膜紧张部有扩张的微血管,捶骨柄呈浮雕状。若液体为浆液性,且未充满鼓室,可透过鼓膜见到液平面。此液面状如弧形发丝,称为发状线,凹面向上,头位变动时,其与地面平行的关系不变。透过鼓膜有时尚可见到气泡,咽鼓管吹张后气泡可增多。鼓气耳镜检查鼓膜活动受限。

拔瓶塞声

分别紧压耳屏后速放,双耳分别试验,患者自觉患耳有类似拔瓶塞时的声响。

听力检查

音叉试验及纯音乐听阀测试结果显示传导性聋。听力损失正负不一,重者可达40dB HL左右。因积液量常有变化,故听阈可有一定波动。听力损失一般以低频为主,但由于中耳传声结构阻抗变化,高频气导及骨导听力亦能客观下降,积液排出后听力即改善。声导肯图对诊断有重要价值,平坦型(B型)为分泌性中耳炎的典型曲线,高负力型(C3型)示鼓咽管功能不良,部分有鼓室积液。听力障碍显著者,应行听性脑干反应和耳声发射检查,以确定是否对内耳产生影响。

CT扫描

可见中耳系统气腔有不同程度密度增高。

诊断鉴别

中耳炎

是引起鼓室硬化最常见的病因。表现为鼓膜增厚,内陷。鼓室和或乳突窦及乳突气房内充填软组织密度影,乳突气房含气减少或消失,鼓室及乳突内可以出现积液征象,听小骨破坏甚至消失,少部分患者可有乳突及鼓室壁的骨质破坏,但不会出现钙化。

粘连性中耳炎

鼓室硬化和粘连性中耳炎都是中耳炎迁延过久,导致的永久性、非活动性的不可逆性病变。其中以机化粘连为主者,称为粘连性中耳炎;而以透明样变性、钙化为主甚至出现骨化者,称为鼓室硬化。两者的临床症状和表现及病史极为相似。鼓室硬化斑块出现钙化或骨化后,在HRCT上可明确的诊断,而在出现钙化或骨化之前,在HRCT上很难区分,均表现为鼓膜正常或增厚、内陷 。鼓室内出现软组织密度影和骨壁、听骨链相连。鉴别方法主要通过病理或手术证实。

分泌性中耳炎

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中耳积液可为浆液性漏出液或渗出液,亦可为粘液。本病命名尚不统一,有称为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浆液-粘液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中耳积涂粘稠呈胶状者,称胶耳。

并发症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如果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则大多可能转为慢性中耳炎。另外,如果有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及慢性扁桃体炎存在,细菌可能反复侵入中耳腔,并中耳炎潜伏下来导致慢性中耳炎

慢性中耳炎

如果出现并发症,会有眩晕头痛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可分为颅外并发症和颅内并发症。

颅外并发症

1.各种脓肿

如耳后骨膜下脓肿、颞肌下脓肿、外耳道后壁脓肿等,出现脓肿后,在局部可摸到很软的包块,红肿、疼痛剧烈,并有高烧。如果处理不及时,脓肿向颈部扩散,引起颈部转动时疼痛,严重时会有破坏颈部大血管,导致死亡。

2.面瘫

面神经距中耳腔很近,若损伤它,就会引起口眼歪斜。

3.迷路炎

如果炎症向内侵犯,进入内耳会引起迷路炎,导致眩晕恶心呕吐等。

颅内并发症

包括脑膜炎、脑膜外脓肿脑脓肿。不论出现哪一种情况,都会有生命危险。

治疗

西医治疗

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病灶性疾病

如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

药物治疗

可用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混合液,如0.25%氯霉素液、氯霉素可的松液、氧氟沙星滴耳液能治疗中耳炎及外耳道炎等。

局部用药注意事项:

1.用药前先清洗外耳道及中耳腔内脓液,可用3%双氧水或硼酸水清洗,后用棉花签拭净或以吸引器吸尽脓液,方可滴药。

2.脓量多时用水剂,量少时可用硼酸酒精。

手术治疗

除了少数简单的中耳炎病例可施行局部麻醉外,大多数情况都需全身麻醉。

首先是做切口,切口可以从耳前或后皮肤切开进入,视破洞大小以及位置而定,较小的破洞甚至直接修补,不须动到外耳。如果要从耳后开,则术前需要将头发剃至耳上三公分;如果要从耳前开,则只需要将鬓角剃至耳壳上缘即可。开刀时在显微镜下将病变组织除去后,即修补耳膜。若有听骨缺损的问题,则同时处理。接下来将外耳道用软胶填塞,接着伤口缝合,中耳炎手术即完成。

手术进行时间平均约需1.5个小时左右,视困难度增减。若连同准备、麻醉及恢复一起算,约需2~3个小时。如果是珍珠瘤的话,就需要较多的时间。

内窥镜治疗技术

微创内窥镜治疗技术是广泛流传于欧美国家的重点推广技术,较之传统耳显微镜,耳内窥镜具有视野广、操作灵活的特点,能多角度、更容易的获得中耳腔病变较全面的信息。在耳内窥镜下手术,更加方便、快捷、安全、微创。耳内窥镜技术主要应用于单纯鼓膜修补,耳内窥镜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咽鼓管吹张

可采用咽鼓管吹张器、捏鼻鼓气法、波氏球法或导管法促使咽鼓管通畅,还经导管向咽鼓管咽口吹入泼尼松龙,达到通畅和引流的目的。

此外,鼓膜大穿孔影响听力,在干耳后2个月左右可行鼓膜修补术或鼓室成形术。

骨疡型中耳炎,引流通畅者,以局部用药为主,但应注意定期复查,引流不畅或疑有并发症者及胆脂瘤型中耳炎,应及早施行改良乳突根治术或乳突根治术,彻底清除病变,预防并发症。

中医治疗

辨证论治

风邪滞窍

【症状】感冒之后自觉耳内胀闷或微痛,耳鸣及听力减退,自声增强,鼓膜内陷,色红肿胀或见液平面。伴发热恶风,鼻塞流涕等。

【治法】治宜疏风散邪,行气宣痞。

【方药】银翘散通气散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淡竹叶荆芥淡豆豉牛蒡子芦根川芎柴胡香附鼻塞重者加辛夷苍耳子;耳胀闭甚者加藿香、菖蒲;若鼓室内有积液者,可加木通泽泻

若为风寒雍遏肺经,全身恶寒重,发热轻,鼻塞,流清涕,耳内闷胀,听力下降,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治宜宣肺散寒通窍。方用三拗汤苍耳子散加减:麻黄杏仁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荆芥防风甘草;水煎内服。

痰湿聚耳

【症状】耳内胀闷闭塞感较重,听力下降,自声增强,摇头时耳内有水响声。检查见鼓膜有弧形水平线或鼓膜外凸。全身多有头重头晕,倦怠乏力,口淡腹满,舌淡苔腻,脉濡或滑。

【治法】宜健脾升清,利湿通窍。

【方药】补中益气汤五苓散加减:黄芪党参白术柴胡当归陈皮辛夷茯苓泽泻石菖蒲车前子葛根木通;水煎内服。

气血瘀络

【症状】耳内有闭塞感,听力减退,耳鸣渐起,日久不愈。鼓膜内陷明显,或有增厚,钙质沉着,粘连萎缩;舌质暗红,脉涩。

【治法】治宜活血通络,聪耳开窍。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全蝎地龙黄精葛根丝瓜络路路通。若兼有头晕,腰膝酸软,为肾精虚弱,可加用六味地黄丸耳聋左慈丸,内服。

外治法

1.鲜桑叶数片洗净后,捣烂取汁,每次将1~2滴桑叶汁滴入耳道内,每日3次,一般连用2~3天即愈。

2.黄柏30克(生药),水煎为浓缩液20毫升。用此药液滴耳,每次2~3滴,每日3次,一般连用2~5天即愈。

3.蛇蜕烧灰研末,调以麻油。用时,先以3%双氧水清洗耳中分泌物,擦干后用棉签蘸药涂于患部,每日或隔日1次。

4.先取3%双氧水清洗耳中分泌物,擦干后滴入地龙糖浸液3~4滴。治疗急慢性中耳炎,一般用药4~5天可愈。

5.紫草3克,放入40克麻油内,置于火上煎炸,待油变紫后滤取油液,装瓶备用。用时洗净患处,拭干后滴入上药,每次2~3滴,每日2~3次。一般用药7天可愈。

6.广郁金1枚,麻油少许,冰片少许。取广郁金蘸麻油少许在清洁的玻璃片上磨取浓汁,再放冰片调匀,先用药棉拭净耳内脓液,再用此油滴耳,每日3次,一般用1枚即愈。

7.冰片1克,研细末,放入核桃油10毫升,不断搅和,使其溶解,用时先洗净外耳道内的脓性分泌物,用棉球拭干后滴入药液2~3滴,再用棉球将外耳道堵住,以免药液外溢。急性者一般5天(每日滴药1次)痊愈,慢性者8~10天痊愈。

按摩疗法

1.取坐位,家人立其身后,用两手中指指腹端按揉听宫听会下关穴各2分钟。

2.取坐位,本人用中指指腹端轻揉耳门听宫翳风外关中渚穴各2分钟,并配合梳理头皮、拿颈项、擦大椎治疗。

护理

专业护理

1.如果孩子的耳朵有出脓的现象,应先用3%双氧水清洁他的耳道,然后再滴药。孩子滴药后要侧卧,待药液渗入组织后再起来活动。

2.在给孩子滴药前要注意:药液温度要与体温相近,如果药液过冷的话,应该稍稍加温,以免孩子在药液滴入后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此外,滴药的滴管不要接触外耳道壁,以免造成污染。

3.时刻保持孩子外耳道及耳前皮肤的清洁,如果有脓性分泌物,要及时清理。

4.中耳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所以父母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为孩子选择敏感的抗生素,一般多采用青霉素及青霉素族,切不可盲目乱用抗生素。给药途径多选择静脉点滴,这可以使药物更快地到达病灶,发挥作用。

日常护理

1.不要给宝宝挖耳朵,避免细菌侵入引起感染。

2.宝宝洗澡、洗头时,防污水流入鼻及耳内。游泳后可用细小卫生棉签轻轻擦拭外耳道以保持清洁干燥。

3.擤鼻涕时不要双手同时挤压鼻子,应一侧一侧进行。

4.家长应细心观察小儿的听觉及语言发育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到有条件的儿童听力诊断中心就诊。

5.家长应该戒烟,避免小儿被动吸烟,有利于降低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和上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饮食保健

饮食适宜

1.急性期患者应食散热、清凉的食物;

2.慢性患者应食健脾、补肾的食物。

饮食禁忌

1.急性期忌食易引发毒邪的食物;

2.慢性患者忌食肥腻、生冷的食物。

食疗保健

1.银菊茶

组成:银花10克,菊花10克。

用法:开水冲泡代茶饮。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化脓性中耳炎,属火盛、邪热外侵型,起病较急,耳内疼痛,并见耳鸣,听力障碍,耳内胀闷感,伴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涕流。

2.白菜薄荷芦根汤

组成:大白菜根3~4个,芦根10克,薄荷3克。

用法:上三味水煎15~30分钟,趁热分2次服下。

功效:辛凉发散,疏风清热。

主治:化脓性中耳炎,属肝胆火盛、邪热外侵型,起病急,耳内疼痛,耳鸣恶寒发热,头痛,口苦咽干,小便黄赤,大便秘结。

3.豆豆饭

组成:白扁豆50克,郁李仁15克,黑大豆50克,粳米250克。

用法:将扁豆、黑大豆浸泡,郁李仁去皮研碎,与粳米一起煮至五成熟,过滤,上笼蒸熟,稍温即食。

功效:健脾渗湿。

主治:化脓性中耳炎,属脾虚湿困、上犯耳窍型,耳内流脓,经年累月,时重时轻,流脓量多而清稀,无明显臭味。

4.白茯苓粥

组成:白茯苓15克,粳米50克。

用法:白茯苓研细末,与粳米人沙锅内,加水500毫升,煮成稠粥,每日2次,分早晚温热服食。

功效:健脾渗湿。

主治:化脓性中耳炎,属脾虚湿困、上犯耳窍型,耳内流脓,量多而清稀,缠绵日久,头晕头重,倦怠乏力,纳少腹胀,大便时溏,面色素黄无华。

5.麻雀肉饼

组成:麻雀5只,猪瘦肉200克,黄酒、生粉适量。

用法:麻雀肉与猪肉共剁成肉泥,加入黄酒、生粉和匀,做成圆饼,置饭面上蒸熟食用。

功效:补肾培元。

主治:化脓性中耳炎,属元亏损、邪毒停聚型,耳内流脓、口久不愈,量不甚多,或污秽或成块状,并有臭味,听力减退多较明显。

6.鸽肉木耳汤

组成:肉鸽1只(约重500克),水发黑木耳100克。

用法:肉鸽宰杀去内脏,加水发黑木耳,放汤炖酥,调味后佐餐用。

功效:补肾培元。

主治:化脓性中耳炎,属元亏损、邪毒停聚型,耳内流脓,闩久不愈,量不甚多,或污秽或成块状,头晕神疲,腰膝酸软,遗精滑泄。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中耳炎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中耳炎》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