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肝DNA病毒科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文名称

嗜肝DNA病毒科

英文名称

Hepadnavirus

分类类型

分类

嗜肝DNA病毒科

嗜肝DNA病毒科成员

嗜肝DNA病毒科基本特性

嗜肝DNA病毒科包括正嗜肝DNA病毒属和禽嗜肝DNA病毒属,主要成员有人乙型肝炎病毒HBV等。HBV与人类关系密切,全世界感染HBV的人数超过3.5亿,主要通过血制品、带病毒父母或性传播,当HBV感染人后,经常发展成为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或无症状携带者,严重的患者可出现肝硬化或产生原发性细胞癌。

病毒形态

嗜肝DNA病毒颗粒为球形,直径42-50nm,有囊膜。外层厚7nm,囊膜上含有表面抗原,核衣壳核心直径27-35nm。核心由一种主要蛋白即核心抗原组成。对一些病毒而言,出现直径22nm,长度可变的的管形和15-25nm的椭圆形结构,这些结构中缺少核心。

病毒理化特性

病毒粒子的S20W为280S,氯化铯中的浮力密度约为1.25g/cm3,缺少核心颗粒的浮力密度估计为1.18-1.20g/cm3,病毒核心(无囊膜)的浮力密度为1.36g/cm3。

病毒核酸特性

病毒基因组为单分子环状DNA,部分单链,部分双链,负链全长,长度为3.00-3.30kb,在5‘端242nt处有一缺口,正链长度1.7-2.8kb。病毒DNA的S20W为14,G+C含量为48%。负链DNA5’-端共价粘贴在病毒DNA聚合酶蛋白域末端,正链DNA5‘-端连接19nt,是5’-寡核苷酸帽子结构引物。正链DNA不同分子的终止位置可变,产生单链缺口,使HBV中单链长度超过60%,但禽嗜肝DNA病毒中单链较短。

病毒蛋白特性

病毒复制涉及逆转录酶。在正嗜肝DNA病毒属中,病毒囊膜蛋白(表面抗原)由三组抗原性复合体蛋白组成,这三组蛋白分别是S-蛋白(p27,GP27)、M-蛋白(p33,GP36)和L-蛋白(p39,GP42),所有囊膜蛋白具有共有的C末端,但在N末端不同(由不同的翻译起始位点产生),并存在糖基化形式。对于HBV,主要S蛋白具有同样的氨基酸组成,但GP27有一个单一的糖基化位点(complex glycan type)。M蛋白GP33和GP36也具有这一糖基化位点,M蛋白的组成是P24附加55个氨基酸残基,并加上一个糖基化位点(high mannose glycan type)。L蛋白含有另外的120个氨基酸残基,其N端被十四烷基化(豆蔻酰基化)。直径为20-25nm的颗粒(HBsAg)主要含有S蛋白,偶尔有M蛋白,管状形式含有这两种蛋白和L蛋白。粒子核心主要由核心抗原(HBcAg)组成,分子量为22kDa,它是一种磷蛋白。与病毒粒子相关的酶类包括蛋白激酶、具有RNA-和DNA依赖性DNA聚合酶活性及RNase H活性的反转录酶,其它功能成分包括共价连接到全长DNA链5’端的末端蛋白,这种末端蛋白是P基因90kDa蛋白产物的一个组分。 病毒基因组组成和复制

在正嗜肝DNA病毒中,HBV基因组有4个部分重叠的基因编码区,分别为S、C、P和X-ORF,所有基因方向相同。对于DHBV而言,基因组含有S、C和P三个ORF,它们似乎都没有中间插序列(内含子)。S-ORF编码表面抗原。在S-ORF中,p24蛋白(HBV)由pre-S2引导,反过来,pre-S2由pre-S1引导,pre-S1和pre-S2都有一个起始蛋白质合成的框内ATG密码子。不同的哺乳动物嗜肝DNA病毒种类,其pre-S1和S序列的大小可能发生变化,但不同病毒的基因相似。C基因ORF特异性编码主要核心蛋白,它由一个短的pre-C区域引导,这一区域的大小在不同的病毒中有所改变。禽嗜肝DNA病毒的的C-ORF比哺乳动物嗜肝DNA病毒的C-ORF大。P-ORF占整个基因组的80%,,并与其它三个ORFs重叠,它编码具有DNA聚合酶和RNase

H酶活性的反转录酶,并编码与基因组连接的末端蛋白。X基因特异性编码一个蛋白,该蛋白具有反式活化功能,其大小在不同HBV血清型中不同。

病毒进入肝细胞的机制目前还不清楚。在病毒复制过程中,病毒聚合酶使用正义DNA链为引物,修饰单链区域产生全长双链DNA分子,通过去除负链的末端蛋白、正链的寡核苷酸及负链的末端亢余序列,DNA分子变成一个共价连接的闭环DNA种类,闭环DNA通过连接而获得。双链DNA分子位于感染细胞的细胞核中,病毒使用宿主的RNA聚合酶II转录mRNA,主要产生3.4、2.4和2.1kb的mRNA,X蛋白可增强转录。对HBV而言,p39蛋白(GP42)由2.4kb的多聚腺苷化mRNA翻译,p33蛋白(GP39)由2.1kb的多聚腺苷化mRNA翻译,p24蛋白(GP27)也由2.1kb的多聚腺苷化mRNA翻译,其它可能是2kb。C抗原由3.4kb的多聚腺苷化mRNA翻译,翻译是mRNA不剪切而从特定的启动子进行,C启动子可能具有组织特异性。HBV基因组的两个区域具有转录增强子活性,另外有一个类似糖皮激素反应因子。P蛋白可能由3.4kb的mRNA通过未知机制翻译。X蛋白可能由其它小mRNA翻译。

HBsAg的装配可能不在核心中发生,它仅在细胞质检测到,而HBcAg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都可检测到,在缺乏病毒的其它成分时,HBcAg可自我装配。 病毒抗原特性

肝病毒已确定三种主要抗原,分别为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表面抗原参与中和,它能与WHV和GSHV同源抗体的有限种类进行交叉反应HBsAg与DHBV的同源抗体没有交叉反应。Pre-S抗原可能带有特异中和决定子,S蛋白能有效刺激保护免疫。HBcAg和HBeAg蛋白具有共有序列和抗原决定基,但也含有区分这两个蛋白的抗原决定基。HBeAg时HBcAg截短16kDa而来,在患者血清中发现,HBeAg为可溶性抗原。HBcAg与WHV核心抗原的交叉反应比其与相应表面抗原的反应更强烈。

嗜肝DNA病毒科病毒生物学特性

嗜肝DNA病毒具有宿主专一性。在体外,HBV、GSHV和WHV能在克隆DNA转化的组织培养细胞中复制,引起感染性病毒的产生。用含病毒的血清接种灵长动物肝细胞,一些嗜肝DNA病毒可成功复制。

在活体内病毒感染的特征是,尽管在白细胞和一些肝外细胞中也可检测到病毒抗原和核酸,但它们有明显的趋肝性。

感染可能是瞬时感染,也可能是持续性感染,结果依赖于宿主年龄和感染剂量等因素,在新生儿和免疫调和宿主中,持续性感染更为普遍。持续性感染是典型的一生感染,在循环血液中伴随着高水平的亚病毒颗粒。

病毒复制一般认为没有细胞毒性,不同宿主中经历不同的肝损伤,这被认为是不同程度免疫介导控制的对肝细胞的损伤

在正嗜肝DNA病毒而不是禽嗜肝DNA病毒感染中,持续性病毒感染使基础肝细胞恶性瘤的发展速率增加,有许多直接或间接的机理已有报道。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嗜肝DNA病毒科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嗜肝DNA病毒科》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