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
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sea blue histiocyte syndrome)是一类因脂质分解代谢酶异常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于神经鞘磷脂酶活性降低,受累组织中神经鞘磷脂和神经糖脂积聚,骨髓、肝、脾细胞经组织化学染色呈海蓝色颗粒故名,始于1970年。有人认为可能是NPD的一种变异型。
目录
小儿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治疗】 1.原发性病者:目前医学手段尚无特效疗法。对于出现有脾肿大,脾亢者可行脾切除术,术后能改善病人的症状,但需考虑脾切手术后对病患的影响,特别对于儿童和青少年。 2.继发性病者:针对原发疾患对症治疗。合并感染、出血、肝功能损害时可对症处理。 【预后】 病情轻者,症状较轻,多可长期存活或工作。 年龄小或病情重者预后差,少数病情进展累及骨骼、肝、脾、肺、脑,往往因肝功能衰竭、肺部病变或胃肠道大出血死亡。
小儿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的病因
【发病原因】 认为本病征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本病征病因未明。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又名海蓝组织细胞综合征。没有地区或种族特异性,也没有年龄特异性,从婴儿到老年均可发病。1947年moeschlin首先发现组织细胞中海蓝色或深蓝色的粗大颗粒。1954年由sawitsky首先描述,1970年silverstein等正式提出本病征的名称。Blankenship等曾报道有一家3人均患本病,故提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临床上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继发性者常继发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儿童慢性肉芽肿、高脂蛋白血病、尼曼-匹克病、地中海贫血、脂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等。其特点为肝脾肿大,血小板减少伴轻度紫癜,骨髓涂片出现大量海蓝组织细胞。 【发病机制】 常见肝脾肿大、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等症状,可能是由于酶系统的轻度异常或正常酶系统负荷过甚,导致体内黏多糖代谢异常造成堆积。
小儿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的症状
【临床诊断】 起病年龄不限,从婴儿到老年都有可能发病。40岁以下发病的多见。 本病征临床过程类似戈谢病慢性型,起病隐匿,病程长,均有肝脾肿大。脾大一般超过肝脏,浅表淋巴结多无肿大,因血小板减少,皮肤可见紫癜,少数病人有黄疸,可能因磷脂或糖脂在肝内蓄积引起进行性肝功能衰竭,偶可发生肝硬化。尚有皮肤出现色素,皮疹,眼底斑点区有白色环。1/3的病例有肺部浸润,像肺结核或结节病。 【实验室诊断】 若病人出现上面临床症状,确诊需检查是否有海蓝组织细胞的存在。 骨髓中发现大量海蓝组织细胞是诊断本病征的重要依据,在确定海蓝组织细胞综合征后,尚须进一步寻找原因,在排除为继发性之后,才能确诊为原发性海蓝组织细胞综合征。
小儿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的诊断
小儿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的检查化验
1.血液检查:因不同程度的脾功能亢进而出现轻度贫血,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减少。血清酸性磷酸酶增高。 2.尿液检查:尿黏多糖排出量增高。 3.骨髓检查:经组织化学染色后,可见骨髓中有大量海蓝组织细胞,红、粒、巨核系增生正常,有海蓝组织细胞(Ⅰ型)和泡沫细胞(Ⅱ型)。海蓝细胞直径20~60μm,有一偏位圆形核,染色质凝集,可见核仁,胞浆含不等数量的海蓝色或蓝绿色颗粒,其苏丹黑及糖原染色呈阳性反应,浆内含有脑苷脂和糖类物质。电镜下显示类脂分子呈圆周状板层结构。 4.病理检查:对肝与脾的提出物分析,结果糖神经鞘酯、磷脂和脑苷脂增加,部分病人在肝、脾、肺组织中也有海蓝细胞浸润。B超可见肝、脾肿大,肝硬化表现。X线胸片见肺部浸润影。脑电图检查可发现异常脑波。
小儿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的鉴别诊断
该病的确诊,需根据临床症状和检查是否有海蓝组织细胞的存在。但下列疾病如继发性海蓝组织细胞增生、ITP、慢粒、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多发性骨髓瘤、及尼曼-匹克等脂类沉积症,也能在脾内见到少量海蓝组织细胞,并有原发病的特征。因此需注意此类疾病的鉴别。
小儿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的并发症
肝脾大,婴儿多伴黄疸,逐渐进展出现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伴血小板减少及紫癜。 1.肝硬化:具体表现为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继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改变反复交错进行,结果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逐渐被改建,使肝变形、变硬而导致肝硬化。早期无明显症状,后期则出现一系列不同程度的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障碍,直至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死亡。 2.肝功能衰竭:肝细胞受到广泛严重损害,机体代谢功能发生严重紊乱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肝衰竭发生于许多严重的肝脏疾病过程中,症候险恶,预后多不良。 3.紫癜:皮肤和粘膜出血后颜色改变的总称。临床表现为出血点、紫癜和瘀斑,一般不高出皮面,开始为紫红色,揉捏压等动作不能使淤斑散开,会逐渐变浅,至两周左右变黄而消退。
小儿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的护理
避免近亲结婚,是预防遗传病最有效的措施。此类遗传性疾病,病程长且难以治愈,所以需重视产前遗传性疾病的咨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