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操作名称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适应症

判定各种原因所致周围神经损害与单纯侵犯脊髓前角细胞疾病相鉴别。适应证如下:

1.周围神经损伤

2.周围神经炎。

3.肌肉疾病。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禁忌证

无特殊禁忌证。

准备

1.检查前要向患者明目的和检查方法,以充分取得患者的合作。

2.仪器设备准备 使用肌电图仪,选择输出的方法持续时间为0.1~0.2ms、刺激频率1~2Hz、超强刺激。分别使用环状表面电极进行刺激和记录。

方法及内容

1.方法

可使用顺向法和逆向法。

(1)顺向法:是在指(趾)端或皮肤刺激,在相应的神经干记录。

(2)逆向法:是在感觉混合神经干进行刺激,在指(趾)端或皮肤记录。

2.测定的参数

测定的参数包括:

(1)感觉神经潜伏期。是从刺激开始到诱发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的第一个正波峰。

(2)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的确定是以潜伏期(ms)除以刺激点至记录点距离(mm)得出(m/s)。

3.判定标准

根据所记录电位幅度、潜伏期及传导速度作出判断。正常的感觉神经和传导速度以及影响因素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大致相同。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变出现在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即当患者有感觉障碍和肌肉萎缩时。所以,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在临床早期具有重要诊断意义。

4.操作

1)记录电极可用表面电极及双针状电极。表面电极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方法置于神经干表浅位置。使用针状电极时,长电极接近神经,短电极为无关电极,平行放置,间距2.0cm。刺激电极使用指环电极或双极表面电极。

2)刺激电流时限选用0.1-0.5ms,频率1-2/s,电压放大0.5-10μV/cm。经用数字平均器,累加64-128次显示神经电位后,由显示屏上直接观测或摄影记录。

3)测量神经电位的时限、电压、潜伏期,潜伏期测量应自刺激点开始测至正波峰尖处(ms)。用皮尺测量自刺激电极(作用电极)至记录电极(作用电极)间距离。将结果代入下述公式。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m/s)=刺激电极与记录电极间的距离(cm)×10÷潜伏期(ms)

感觉电位潜伏期亦可单独表示而不计算传导速度。

4)刺激与记录位置的选择

(1)正中神经:中指近掌指关节处、腕、肘、腋窝、Erb点,任一远端刺激,近心端记录。

(2)尺神经:小指近掌指关节处、腕、肘、腋窝、Erb点,任一远端刺激,近心端记录。

(3)桡神经:拇指近端指节虎口处)、腕背桡侧,前臂下1/3,肱骨外上髁上6cm处(桡神经沟)、腋窝,任一远端刺激,近心端记录。

(4)腓总神经:踝背横纹处刺激,腓骨小头记录。

(5)胫神经:在蹲及第2、3趾刺激,内踝处记录;或内踝处刺激,腘窝记录。

(6)腓肠神经:在小腿中下1/3交界处刺激,外踝处记录。

注意事项

1.使用表面电极记录时应粘贴紧密,以免噪音过大影响记录。另可将地极放置在刺激电极及记录电极间以减少干扰

2.放大倍数应合适,未用数字平均器时,过高放大倍数使感觉电位埋入噪音内不能分辨,过低时也不能显示。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