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式纵行包皮内外板岛状皮瓣尿道成形术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手术名称

改良式纵行包皮内外板岛状皮瓣尿道成形术

分类

小儿外科/尿道阴囊及其它疾病的手术/尿道下裂修补术

ICD编码

58.45

概述

改良式纵行包皮内外板岛状皮瓣尿道成形术用于尿道下裂的治疗。 尿道下裂是小儿泌尿生殖系统较多见的一种先天畸形(图12.23.3.9-0-1)。在胚胎第5周时,泄殖腔窝前边两侧的组织向前生长,产生两个生殖结节,生殖结节迅速长大,尿生殖窦随之伸长,在生殖结节的腹侧形成一条纵长的沟槽,即尿道沟,它随胎儿发育从后向前闭合成为尿道。发育过程中遇有障碍,尿道沟不能完全闭合到阴茎头的尖部,则造成部分裂开,形成尿道下裂。

病儿阴茎头常扁平或呈新月状,阴茎腹侧的包皮往往缺损,或包皮如头巾状皱褶于阴茎背侧。按照畸形轻重,可分为:阴茎头型、阴茎型、阴茎阴囊型、阴囊型、会阴型,阴茎头型和阴茎型的尿道开口靠前者,一般不妨碍排尿和生殖功能。尿道开口于阴茎干后部,或位于阴囊、会阴者,由于尿道海绵体的纤维性变,形成一条纤维束带,造成阴茎向腹侧弯曲畸形,病儿须坐位或蹲位排尿。纤维索带影响阴茎正常发育。阴囊型和会阴型常因阴茎海绵体发育不全,使阴茎异常短小形似阴蒂,尿道外口在肛门前形似漏斗而敞开酷似阴道口。阴囊分裂成两瓣,此型往往合并睾丸未降或发育不全,阴囊瘪小如阴唇,常被误认为女性,这种情况属假两性畸形(图12.23.3.9-0-2)。

适应症

改良式纵行包皮内外板岛状皮瓣尿道成形术利用包皮内板端与原尿道外口吻合,避免了血管蒂扭曲。最适合于阴茎体型、阴茎阴囊型、阴茎头背侧包皮较长者。

术前准备

1.手术前1d,术野皮肤用1∶500新洁尔灭溶液或75%乙醇消毒。尿道注入1∶2000新洁尔灭溶液2~3ml消毒尿道。

2.备血200~400ml。

3.应用抗生素

4.清洁灌肠

麻醉和体位

气管麻醉。平卧位。会阴型尿道下裂采用吊腿卧位。

手术步骤

1.切口 沿冠状沟环形切开包皮,并将尿道外口环形剔开(图12.23.3.9-1)。

2.游离皮瓣、剔除纤维索带,便阴茎完全伸直(图12.23.3.9-2)。

3.切取带蒂皮瓣 切取纵向矩形包皮内外板皮瓣,宽1.2~1.4cm,长度略长于尿道外口至阴茎头端的距离(图12.23.3.9-3)。

4.分离包皮内外板,使其展平,在皮瓣血管蒂处避开血管打一纽扣样孔(图12.23.3.9-4)。

5.将阴茎头由此孔穿过,使皮瓣转到阴茎腹侧,包皮内板端拟与原尿道外口吻合(图12.23.3.9-5)。

6.缝合皮管、尿道成形 游离皮瓣两侧,包绕硅胶管,用5-0可吸收缝合线缝合成皮管(图12.23.3.9-6,12.23.3.9-7)。

7.劈开阴茎头、阴茎头成形 剪除阴茎头顶端皮肤约0.5cm×0.4cm,由阴茎头腹侧正中劈开向两侧游离,直至将阴茎头向两侧呈翼状展开,使其容纳新成形的尿道无张力。用5-0可吸收缝线褥式缝合阴茎头两侧的皮缘,新成形的尿道外口与阴茎头切口的周边缝合6针,皮管的内板端与原尿道外口吻合约6~8针,其前壁2针连同阴茎白膜一起缝合起固定作用(图12.23.3.9-8)。

8.转移皮瓣,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图12.23.3.9-9)。

术中注意要点

1.尿道成形手术,需要强调手术方法的正确设计和操作的准确、轻巧,避免组织损伤

2.转移皮瓣必须保留皮下组织,保证皮瓣血运

3.尿道海绵体断端或阴茎白膜被切开后,必须做缝合,防止术后阴茎勃起发生出血,形成血肿

4.皮瓣缝合必须无张力。

术后处理

改良式纵行包皮内外板岛状皮瓣尿道成形术术后做如下处理:

1.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阴茎用数层纱布加压包扎,术后2~3d更换,以同法包扎。更换时要轻柔,避免撕揭纱布时使包皮与基床分离,影响愈合。

并发症

1.出血

尿道海绵体断端或阴茎白膜被切开后,如未做缝合,术后阴茎勃起时有可能发生出血,采用压迫止血无效时,常须打开伤口清除血肿及缝合止血。

2.感染

尤其在出血及血肿的基础上更易发生感染。

3.坏死

皮片缝合张力过大时,有可能引起裂开及部分坏死,故缝合后若张力过大,应做背侧减张切口。

改良式纵行包皮内外板岛状皮瓣尿道成形术相关药物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改良式纵行包皮内外板岛状皮瓣尿道成形术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改良式纵行包皮内外板岛状皮瓣尿道成形术》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