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盲
暴盲,病证名。系指眼外观正常而视力骤降的病证。类今之急性视神经炎、视网膜中央血管阻塞、眼底出血等。本病多由肝气上逆,气滞血瘀,元气亏损所致。因肝气上逆所致者,宜疏肝理气解郁,有丹栀消遥散加减。因气滞血瘀者,宜活血化瘀,用生蒲黄汤加减。因元气亏损所致者,宜大补元气,用生脉散或独参汤。
治疗
(一) 瘀阻眼络
3. 方义:攒竹、瞳子髎,系就近取穴,意在疏通眼区阻滞之经气;?肝郁加胆之络,条达肝胆两经气血,该效明目有效,故名“光明”;胃热,加手阳明经之原合谷,阳明经上面部而近视眼区,针之可泄阳明积热而通络明目。
4. 治法:均用泻法。光明、合谷宜导气上行;攒竹向下透向睛明,应使针感向整个眼区扩散。
5. 古方辑录
《儒门事亲·卷六》:“目忽暴盲不见物,……此相火也,太阳阳明气血俱盛,乃刺其鼻中攒竹与顶前五穴,大出血,目立明”。
《针灸大成·卷九》:“目生内障:瞳子髎、合谷、临泣、睛明。?……复刺后穴:光明、天府、风池”
(二) 阴虚火旺
3. 方义:睛明、承泣,均位于眼区,皆为明目之要穴;“肝气通于目”(?《灵枢·脉度》),取肝俞滋肝阴以濡润神珠;肾俞,肾脏之背俞,?刺之益肾水而降上亢之火。
4. 治法:睛明深刺1寸~1.5寸,以30号细毫针缓缓进针,注意避免伤及血管,至针感扩及整个眼区及眼球,略施平补平泻法,提插及捻转幅度均宜轻宜小;承泣针法与此同。肝俞用补法,肾俞先补后泻,以补为主。
暴盲
一眼或双眼视力突然减退,甚或完全失明的中医病证。相当于西医的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眼底出血、急性视神经炎。暴盲多因忿怒暴悖,肝气上逆,气血郁闭,络脉阻塞;或肝郁化火,阴虚阳亢,血热妄行,脉络瘀阻;或思虑太过,营血暗耗,心脾两亏,精气不能上荣于目等引起。常见证型有:①肝气上逆型。起病急,证见视力骤降或完全失明,眼球胀痛,外观端好,头痛,眩晕,烦躁、胁痛,情绪紧张,脉弦数有力。治宜平肝降逆。方用加味逍遥散等。②肝火血热型。视力骤降,眼胀痛,面红耳赤,头晕,烦躁易怒,舌红绛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泻火凉血,方用丹栀逍遥散等。③心脾两虚型。证见视力急降,黑影飘舞,胸闷纳呆,头重肢倦,心悸,肢冷便溏,舌淡苔白腻,脉弱。治宜温补脾肾,方用真武汤等。
概述
暴盲系指外眼正常,而一眼或双眼视力迅速下降,以致骤然丧失视力的急性内障眼病。本病证名见于《证治准绳》。早在金元时期,张子和就应用刺血法治疗本证,取得显著疗效。
现代医学中的急性球后视神经炎、急性中心性视网膜病变及癔(病)性失明等,可归入本证范畴。
病因病机
本证病因,有因伤于七情,肝气郁结,或恣酒嗜辛,胃热蕴积,营气不从,导致气滞血瘀。阻塞眼络;有因劳瞻竭视,暗耗真阴,阴虚火亢,上损神珠。
辩证分型
(一) 瘀阻眼络
病发突然,一眼或双眼视力骤降,或猝然丧失。如为肝郁,烦躁易怒,胁痛口苦,脉弦细,舌暗红,苔薄;如为胃热,胸闷不舒,脉细涩,苔薄黄或腻。
(二) 阴虚火旺
视力急降,不辨明暗,心悸盗汗,五心烦热,脉细数无力,舌红苔少。
古案选介/名家验案
暴盲案
戴人(张从正,元代医家)女僮至西华,目忽暴盲不见物。戴人曰:此相火也。太阳阳明,血气俱盛,乃剌其鼻中、攒竹家与顶前五穴,大出血,目立明。(《儒门事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