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株型骨折
残株型骨折为跟骨骨折的一种类型,跟骨骨折为跗骨骨折中最多见者,易发生于中年男性。残株型骨折:即波及距骰及跟距关节的纵(斜)向骨折。
残株型骨折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以手法复位为主,足跖屈使断面对位,用石膏靴固定于轻度跖屈位4-6周;也可先试行手法复位,石膏靴固定,并照片检查骨折对位情况。如手法复位失败,则可行切开复位以螺丝钉固定,石膏靴外固定4-6周。
2、对骨折影响关节面者
其中部分关节面塌陷骨折者,可在无菌操作下试用撬骨将塌陷的骨块撬起复位,然后连同撬骨的钢针一起固定在石膏管型中,3-4周后拆除石膏拔钢针,逐渐进行功能练习,避免过早负重。如闭合撬骨法复位失败,可施行切开复位,将塌下关节面撬起至正常关节面,其下填松质骨,并以石膏靴固定6-8周。
对于全部关节面塌陷骨折者:可在麻醉后于下肢螺旋牵引架上复位,克氏钢针穿过跟骨后上角,向跟骨后上方牵引10-20分钟。然后用Bohler氏跟骨压迫复位器,挤压跟骨两侧复位。挤压时间应有力而短暂,以免压迫皮肤坏死。复位后可再照片复查跟骨复位情况,满意后用石膏靴将牵引针一起固定,以防跟骨复位后再缩回移位。通常石膏靴固定4-6周拆除。
开放复位可塑形跟骨钛板内固定是治疗严重粉碎性骨折的良好方法。
残株型骨折的原因
成年人较多,常由高处坠下或挤压致伤。经常伴有脊椎骨折,骨盆骨折,头、胸、腹伤,初诊时切勿遗误。跟骨骨折为跗骨骨折中最常见者,约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多由高处跌下,足部着地,足跟遭受垂直撞击所致。
(1)跟骨结节纵行骨折多为高处跌下时,足跟外翻位结节底部着地,结节的内侧隆起部受剪切外力所致。很少移位,一般不需处理。
(2)跟骨结节水平(鸟嘴形)骨折为跟腱撕脱骨折的一种。如撕脱骨块小,不致影响跟腱功能。如骨折片超过结节的1/3,且有旋转及严重倾斜,或向上牵拉严重者,可手术复位,螺丝钉固定。
(3)跟骨载距突骨折为足内翻位时,载距突受到距骨内下方冲击而引起,极少见。一般移位不多,如有移位可用拇指将其推归原位,用短腿石膏固定4-6周。
(4)跟骨前端骨折较少见。损伤机制为前足强烈内收加上跖屈。应拍X线斜位片,以排除跟骨前上突撕裂骨折,短腿石膏固定4-6周即可。
(5)接近跟距关节的骨折为跟骨体的骨折,损伤机制亦为高处跌下跟骨着地,或足跟受到从下面向上的反冲击力量而引起。骨折线为斜行。X线片正面看,骨折线由内后斜向前外,但不通过跟距关节面。因跟骨为骨松质,因此轴线位观,跟骨体两侧增宽;侧位像,跟骨体后一半连同跟骨结节向后上移位,使跟骨腹部向足心凸出成摇椅状。
残株型骨折的诊断
足跟可极度肿胀,踝后沟变浅,整个后足部肿胀压痛,易被误诊为扭伤。X线检查,除摄侧位片外,应拍跟骨轴位像,以确定骨折类型及严重程度。此外,跟骨属海绵质骨,压缩后常无清晰的骨折线,有时不易分辨,常须依据骨的外形改变,结节-关节角的测量,来分析骨折的严重程度。
病人有典型的外伤史,患足承重困难和足跟疼痛,局部触痛、肿胀和皮下淤血斑亦多明显。在较严重的压缩骨折时,除可见到足后跟的高度变低和足跟横径变宽以及外踝下部正常凹陷消失外,距下关节话动亦完全丧失。但跟骨周边骨折仅有局部肿胀及压痛,而距下关节活动范围多属正常。x线正、侧、轴位片可明确跟骨的结节关节角和其横径宽度的改变。
影像学表现:(1)跟骨前突骨折。(2)跟骨结节的垂直骨折。(3)载距突骨折。(4)跟骨压缩性骨折。(5)跟骨粉碎性骨折。
残株型骨折的鉴别诊断
外展型骨折:跌倒时上肢外展、手掌着地,间接暴力向上传导引起骨折。骨折近端内收、远端外展,形成向前、向内的成角畸形或错位重叠畸形。临床上较多见。
内收型骨折:与外展型骨折相反,跌倒时手或肘部着地,上肢内收,骨折近端外展、远端内收,形成向外成角畸形。较少见。
舌型骨折:跟骨骨折的舌型(tongue type)骨折:多系垂直暴力所致。 X线平片(包括正、侧位及跟骨轴线位片)一般即可明确诊断,诊断困难者可行CT扫描或MRI检查,尤其是CT扫描在该骨折分型诊断及预后判定上作用较大。
螺旋形骨折:属于完全性骨折。 完全性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全部中断,管状骨骨折后形成远、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骨折段。
足跟可极度肿胀,踝后沟变浅,整个后足部肿胀压痛,易被误诊为扭伤。X线检查,除摄侧位片外,应拍跟骨轴位像,以确定骨折类型及严重程度。此外,跟骨属海绵质骨,压缩后常无清晰的骨折线,有时不易分辨,常须依据骨的外形改变,结节-关节角的测量,来分析骨折的严重程度。
病人有典型的外伤史,患足承重困难和足跟疼痛,局部触痛、肿胀和皮下淤血斑亦多明显。在较严重的压缩骨折时,除可见到足后跟的高度变低和足跟横径变宽以及外踝下部正常凹陷消失外,距下关节话动亦完全丧失。但跟骨周边骨折仅有局部肿胀及压痛,而距下关节活动范围多属正常。x线正、侧、轴位片可明确跟骨的结节关节角和其横径宽度的改变。
影像学表现:(1)跟骨前突骨折。(2)跟骨结节的垂直骨折。(3)载距突骨折。(4)跟骨压缩性骨折。(5)跟骨粉碎性骨折。
参看
- 棘突骨折
- 颅骨骨折
- 舌骨骨折
- 投掷骨折
- 胫骨应力骨折
- 尾骨骨折与脱位
- 骶骨骨折
- Chance骨折
- 胸、腰椎爆裂骨折
- 胸、腰椎椎体单纯性、楔形压缩骨折
- 颈椎骨折伴脱位的损伤
- 椎体爆裂骨折
- 颈椎椎体楔形压缩骨折
- 绞架性骨折或外伤性枢椎椎弓骨折
- 伴齿状突骨折的寰枢椎前脱位
- 枢椎齿突骨折
- 寰椎骨折
- 胫腓骨骨干骨折
- 胫骨平台骨折
- 股骨髁上骨折
- 股骨转子下骨折
- 股骨转子间骨折
- 股骨头骨折
- 髋臼骨折
- 指骨骨折
-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脱位
- 舟骨骨折
- 桡骨茎突骨折
- 巴顿骨折
- 史密斯骨折
- 柯莱斯骨折
- 盖氏骨折
- 尺桡骨骨干双骨折
- 桡骨干骨折
- 孟氏骨折
- 桡骨头骨折
- 肱骨髁间骨折
- 桡骨颈骨折和桡骨头骨骺分离
- 肱骨大结节骨折
- 肩峰骨折
- 肩胛颈及肩胛盂骨折
- 肩胛骨体部骨折
- 跖骨骨折
- 足舟骨骨折
- 距骨骨折脱位
- 胫骨远端爆裂骨折
- 胫骨后唇骨折
- 踝关节骨折
- 跖骨疲劳性骨折
- 距骨后外结节骨折
- 骨折
- 跖骨、趾骨骨折
- 眼眶击出性骨折
- 眼眶骨折
- 胸骨骨折
- 无脊髓损伤的颈椎骨折脱位
- 全身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