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参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一。

俗名: 黄瓜参、白石参。

产地及产期: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沙群岛、海南岛海域。

介绍:

一般体长25~30厘米,略呈椭圆形。口偏于腹面,有触手20个。肛门偏于背面,周围有5个石灰质小齿。背面隆起光滑,有稀疏的管足。腹面平坦,管足排列成3纵带,中间一带较稀,排得较宽。体色变化较大,一般背面为黄褐色或紫褐色,并有许多灰白色不规则的横斑,肛门周围灰白色,腹面颜色较浅。

干品体长扁圆形。背部开膛。背部浅黑色,两侧下沿及腹部均为白色间带黄色。无肉刺,背部有疣状突起,腹部有粉状石灰质层。一般按单只重量分为三种规格。大的每500克15只,中的25只,小的50只以上。以体条完整、肉质较厚、腹部石灰层薄、不破肚、无烂孔的为上品。

二。

(一)、石参的形态特征。

石参又俗称石参茎,其学名为猫尾草,又称猫尾射、布狗尾,为蝶形花科植物。直立亚灌木。茎和枝有短柔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3-7片,有时9片;小叶片长圆形、卵状披针形或卵形,长5-10cm,宽2-4cm,上面无毛或中脉略拔毛,下面有短柔毛;小叶柄长约2mm;叶柄长5-10cm,小托叶针状;托叶长三角形。花紫色,总状花序顶生,有紧密聚集的花,成长时长10-20cm,宽达2.5cm;花柄每2个在一起,弯曲如弓形,有毛,长的毛白色,短的毛顶端钩状;花萼裂片近相等;花冠蝶形,长约6mm;雄蕊10mm,单体。荚果2-4节,扭曲重叠,有短柔毛,花柱长而弯曲。主根肥大,粗且长。常野生于山坡灌木丛边,现多为栽培。

(二)、石参的价值。

(1)药用价值。“北有人参,南有石参”,可见石参之价值。石参全草含有黄酮甘、糖类和酵素及维生素。根具有助脾运化的功效,全草能凉血止血清热化痰,并有驱虫作用。全草主治小儿疳积、小儿发育不良、脾结不开、咯血吐血尿血便血感冒咳嗽胸部压闷、疟疾忽寒忽热、血丝虫病等。

(2)生态价值。石参耐贫瘠、干旱,根系发达,适合不宜林地种植,能保持水土。石参根系有根瘤,具有固氮作用。建议在沙地、旱坡地上种植。在油茶幼林期间种石参,既能起保持水土的作用,又有经济收益。

(三)、石参的药用。 

(1)石参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黄胴甙,有清热解毒止血、消痛之功效。对治咳嗽、肺痛、吐血、咯血、尿血、脱肛子宫下垂、肿毒、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均有一定疗效。《本草纲目》记载石参根:温补肾阳、滋阴清肝去湿,对失眠多梦有一定疗效。

(2)用石参根作汤料,风味独特,甘醇清香,令人食后回味无穷,常饮可治劳累过度、腰腿酸痛等。

烹调方法:先将肉类飞水,然后加入汤料,大火煲开后用文火煲1.5-3小时,落盐调味即,适合3-5人享用。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石参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石参》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