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果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草果.jpg

草果为姜科植物草果的干燥成熟果实。其性温,味辛。归脾、胃经。具有燥湿温中,除痰截疟的功效。主治寒湿中阻证和疟疾等病症。

药性

辛,温。归脾、胃经。

功效

燥湿温中,除痰截疟

临床应用

1.寒湿中阻证。本品辛温燥烈,气浓味厚,其燥湿、温中之力皆强于草豆蔻,故多用于寒湿偏盛之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舌苔浊腻。常与吴茱萸干姜砂仁半夏等药同用。

2.疟疾。本品芳香辟浊,温脾燥湿,除痰截疟。多配常山知母槟榔等同用,如草果饮(《慈幼新书》)。

用法用量

煎服,3~6g。

使用注意

阴虚血燥者慎用。

炮制

草果仁:拣净杂质,置锅内文火炒至外壳焦黄色并微鼓起,取出稍凉,碾去壳,过筛取仁。

姜草果仁:取草果仁,加姜汁与水少许,拌匀,微炒,取出,放凉。(每草果仁100斤,用鲜姜10斤取汁)

本草从新》:"草果,面裹煨熟,取仁用。"

鉴别

草果鉴别.jpg

干燥果实呈椭圃形,具三钝棱,长2~4厘米,直径1~2.5厘米。顶端有一圆形突起,基部附有节果柄。表面灰棕色至红棕色,有显着纵沟及棱线。果皮有韧性,易纵向撕裂。子房3室,每室含种子8~11枚,集成长球状。种子四至多面形,长宽均为5毫米,表面红棕色,具灰白色膜质假种皮,有纵直的纹理,在较狭的一端有一凹窝状的种脐,合点在背面中央,成一小凹穴,合点与种脐间有一纵沟状的种脊。质坚硬,破开后,内为灰白色。气微弱,种子破碎时发出特异的臭气,味辛辣。以个大、饱满,表面红棕色者为佳。

各家论述

①《纲目》:"草果,与知母同用,治瘴疟寒热,取其一阴一阳无偏胜之害,盖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火也。"

②《本草求真》:"草果与草豆蔻,诸书皆载气味相同,功效无别,服之皆能温胃逐寒。然此气味浮散,凡冒巅雾不正瘴疟,服之直入病所而皆有效。"

③《本草正义》:"草果,辛温燥烈,善除寒湿而温燥中宫,故为脾胃寒湿主药。""按岚瘴皆雾露阴湿之邪,最伤清阳之气,故辟瘴多用温燥芳香,以胜阴霍湿浊之蕴祟。草果之治瘴疟,意亦犹是。然凡是疟疾,多湿痰蒙蔽为患,故寒热往来,纠缠不巳,治宜开泄为先。草果善涤湿痰,而振脾阳,更以知母辅之,酌量其分量,随时损益,治疟颇有妙义,固不必专为岚瘴立法。惟石顽所谓实邪不盛者,当在所禁耳。"

附方

①治疟疾,胃中寒痰凝结,不易开解:草果常山知母乌梅槟榔甘草穿山甲。水煎服。(《慈幼新书》草果饮

②治瘅疟,脉采弦数,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膈满能食,口苦舌干,心烦,渴水,小便黄赤,大腑不利:青皮(去白)、厚朴(姜制炒)、白术、草果仁、柴胡(去芦)、茯苓(去皮)、半夏(汤泡七次)、黄芩甘草(炙)各等分。细锉。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侯。(《济生方清脾汤

③治肿寒疟疾不愈,振寒少热,面青不食,或大便溏泄,小便反多:草果仁、附子(炮,去皮脐)。上等分,细锉。每服半两,水二盏,生姜七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济生方果附汤

④治脾痛胀满:草果仁二个。酒煎服之。(《仁斋直指方》)

⑤治肠胃冷热不和,下痢赤白,及伏热泄泻,脏毒便血:草果子、甘草地榆枳壳(去穰,麸炒)。上等分为粗末。每服二钱,用水一盏半,煨姜一块,拍碎,同煎七分,去滓服,不拘时候。(《传信适用方》草果饮

⑥治瘟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无憎寒,初起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哺益甚,头身疼痛:槟榔二钱,厚朴一钱,草果仁五分,知母一钱,芍药一钱,黄芩一钱,甘草五分。用水一钟,煎八分,午后温服。(《瘟疫论达原饮

别名

草果仁(《传信适用方》),草果子(《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来源

为姜科植物草果Amomum tsao-ko Crevost et Lemaire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云南、广西、贵州等地。于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志,晒干或低温干燥。

出处

饮膳正要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草果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草果》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