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诱发的溶血性贫血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药物诱发的溶血性贫血是因为药物进入机体后,由于免疫等因素从而引起红细胞大量破坏,临床上出现贫血黄疸酱油色尿等溶血表现。 药物对造血系统的影响,溶血性贫血相对较少见,仅占10%,但急性溶血有生命危险。根据发病机理不同,药物性溶血性贫血可分为以下三种(1)药物性免疫,导致有抗体介导的溶血反应;(2)药物作用遗传性酶缺陷的红细胞(如G6PD缺乏者);(3)药物对异常血红蛋白所致的溶血反应。本病治疗的关键在于停止使用有关药物及控制溶血的发生,防止并发症出现。

治疗原则

1.停止使用有关药物。

2.控制溶血发生。

3.输血

临床表现

1.起病急骤者可有发热腰背痛,酱油样尿。

2.贫血。

3.黄疸,肝脾肿大。

诊断依据

1.近期有明确服药史。

2.寒战、发热、腰背痛、酱油色尿。

3.贫血、黄疸、肝脾肿大。

4.实验室有溶血性贫血证据。

5.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用药原则

1.轻症病例以口服强的松维生素和辅助药为主。

2.重症病例可先静脉使用地塞米松冲击治疗和预防并发症。

3.贫血严重可适当输洗涤红细胞

4.严重病例,且肾上腺皮质激素无效情况下可以选择血浆置换术

辅助检查

1.单纯药物诱发溶血性贫血者以检查框限“A”、“B”为主;

2.更明确检查,可选择检查框限“C”。

疗效评价

一、治愈

1.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2.血象(血红蛋白)恢复正常。

3.溶血病因完全清除。二、无效:经充分治疗后,临床症状,血象及骨髓象无改变。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药物诱发的溶血性贫血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药物诱发的溶血性贫血》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