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寒证
来自中医百科
血寒证(Cold in Blood System),阴寒之邪侵犯血分所引起,临床以血脉凝滞、收引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常见于冻伤、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及脱疽等疾病。
血寒证的临床表现为手足或少腹冷痛,喜暖畏寒,得温痛减,手足厥冷、色青紫,妇女月经衍期,痛经,形寒肢冷,经色紫黯夹有血块,舌淡暗,苔白,脉沉涩。《素问·举痛论》云,“寒则气收”,“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为阴邪,其性凝敛,寒邪侵袭血脉,脉道收引,血行不畅,致手足络脉瘀滞,气血不得畅达,故手足冷痛。血寒证还多见于妇女,由于素体虚弱,外中天地之寒,或内受饮食之冷,致寒客血脉,寒凝胞宫,冲任阻滞,血行瘀塞,而见少腹冷痛,经期推迟,经色紫黯,夹有血块,甚或经闭。阳气被遏,不能外达肌肤,则形寒肢冷,肢端青紫,舌暗苔白,脉沉迟。
《素问·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血寒证的治疗主要以温经散寒,调理气血为主。若在脱疽病中出现血寒证,则多表现为面色暗淡无华,喜暖怕冷,患肢麻木,小腿抽痛,足趾暗红或青紫而冰凉,疼痛甚剧,彻夜难眠,舌紫黯,脉弦细而迟涩。此多由肝肾不足,外感寒邪,以致寒凝血滞,阻塞经络所致。治宜温阳散寒,活血通络。
血寒证应注意与血瘀证鉴别,两证都有血脉凝滞症状,在病因病机上密切相关,但有一定区别。以病因而论,血寒证多由素体阳虚,寒邪客于血脉之中,使气血运行迟缓而致。血寒也是形成血瘀的病因之一,血瘀证中一部分是血寒证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血寒证既有寒象,又有疼痛如刺,固定不移,甚而癥积包块,舌有瘀斑,脉沉迟等瘀血症状,与单纯血瘀不同。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血寒证》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