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邪
寒(Cold),中医病因学概念,又称寒邪。寒邪致病有内寒和外寒之分。外寒本指自然界寒冷的气候和环境状态,为冬季的主气,属六气之一。但这种气候和环境状态能使正气虚弱或体质虚寒的人发生疾病,对这些人来说,外寒便成为致病的因素,属六淫之一。内寒则指因多种原因引起的脏腑阳气亏虚、机体失于温煦所形成的病理状态。外寒与内寒虽有不同,但两者在病证表现上有共同的特点,且在发病过程中常相互影响。阳虚内寒的人易招致外寒侵袭,而外寒侵袭人体积久不散,损伤阳气,也会导致内寒。
寒邪致病在病症上可表现出易伤阳气、凝滞和收引的特点:①易伤阳气。因寒邪属阴邪,易伤人阳气,有“阴盛则阳病”之说。无论外寒或内寒,均能使人体因阳气损伤而失去正常的温煦作用。如外寒侵袭人体肌表,则肌表失于温煦而恶寒怕冷;寒邪侵犯脾胃,脾胃阳气受损,则脘腹冷痛,呕吐腹泻清稀,形寒肢凉;内寒中的肾阳虚,又可见畏寒肢冷,腰脊冷痛,小便清长等。②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畅之意。寒邪能使人体气血运行不畅,经络不通,可见唇甲发绀和各种疼痛。③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寒邪易使人体脏腑气机收敛,筋脉挛缩,毛窍收缩,出现恶寒,无汗,肢体拘急、屈伸不利,或冷厥麻木,脉紧等症状。
寒邪所致病证可分为外寒证和内寒证两类:①外寒病证。由寒邪袭表或直中脏腑经络所致,且有伤寒和中寒之分。伤寒病证为外寒侵袭人体肌表,可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肌栗,咳嗽,鼻塞流涕,苔白,脉浮紧等症状。中寒病证为外寒直接侵入人体脏腑经络,以侵犯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病证。如侵犯脾胃,可见脘腹冷痛喜温,呕吐泄泻;侵犯筋骨,可形成寒痹,病变部位疼痛剧烈,遇冷加重,遇热减轻。②内寒病证。由脏腑阳气虚弱,寒从内生所致,症状因病变部位不同而各异。如心肺阳虚,可见畏寒喜暖,胸痛彻背,咳嗽气短,痰色白清稀,或面青唇紫,或面部浮肿;脾胃阳虚,则腹胀便溏,胃脘冷痛,食欲不佳,口泛清水,畏寒肢冷等;肾阳亏虚,则腰脊冷痛,小腹拘急,甚至下利清谷,肢体浮肿,男性可有阴囊冷缩,阳痿滑精,女性可有闭经和白带清稀等症状。肾又被认为是人体阳气的根本之所在,对各脏腑组织器官有温煦作用,故人体阳虚与肾关系密切,其他脏腑的阳虚,久之可演变为肾阳虚。
临床诊断寒邪致病主要依不同的症状,并结合气候环境和患者体质等情况而定。治疗寒邪所致病证,外寒以祛寒为主,内寒则以温补助阳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