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调节性内斜视临床路径(2016年版)
目录
基本信息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临床路径(2016年版)》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于2016年12月2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实施有关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6〕1315号)印发。
发布通知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实施有关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
国卫办医函〔2016〕131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进一步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范诊疗行为,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我委委托中华医学会组织专家制(修)订了一批临床路径;同时,对此前印发的有关临床路径进行了整理。现将上述共1010个临床路径一并在中华医学会网站(网址http://www.cma.org.cn/kjps/jsgf/)发布,供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参考使用。请各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导医疗机构结合实际,细化分支路径并组织实施。同时,要落实以下要求,进一步提高临床路径管理水平和实施效果。
一、推进临床路径管理与医疗质控和绩效考核相结合
要充分发挥临床路径作为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工具的作用,实施医疗服务全程管理,同时将临床路径管理有关要求纳入绩效考核管理,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
二、推进临床路径管理与医疗服务费用调整相结合
要注重研究临床路径实施后医疗服务的收费情况,科学测算相关疾病医疗费用,合理控制医疗费用,进一步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
三、推进临床路径管理与支付方式改革相结合
通过临床路径合理测算单病种付费、按疾病相关诊断组付费(即DRGs付费)等支付方式的支付标准,有效推动支付方式改革。
四、推进临床路径管理与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相结合
要提高临床路径实施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高临床路径实施效率,加强对临床路径的实时管理和全面统计分析。
我委将适时组织对各地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情况进行督导调研。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2016年12月2日
临床路径全文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临床路径(2016年版)
一、部分调节性内斜视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发病年龄、病程特点。
2.相关眼部检查:屈光状态检查;戴镜去调节之后,三棱镜遮盖法测量斜视度;眼球运动检查;双眼视功能检查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诊断明确。
2.屈光检查与矫正:强调须阿托品散瞳验光,有屈光不正者,需戴镜矫正视力;有弱视者观察眼位同时治疗弱视。
3.远视性屈光不正者全部矫正,戴镜观察6个月,斜视部分改善,残余斜视的斜度<15Δ,可配戴三棱镜矫正;如残余斜视的斜度≥15Δ实施斜视矫正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部分调节性内斜视(ICD-10:H50.00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屈光检查:散瞳(显然)验光;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2.斜视矫正术(手术日为入院后2-3天)
(2)眼内植入物:无。
(3)术中用耗品:缝线。
3.术后处理(术后恢复1-2天)
(1)术后用药:局部抗菌药物滴眼液,酌情使用非甾体类滴眼液。
(2)术后需要复查的项目:视力,眼前后节,眼位、眼球运动(酌情)。
(八)出院标准。
1.手术后眼位正位或明显改善,病情稳定。
2.伤口对合齐,缝线在位,无感染征象。
3.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前化验检查异常,需要复查相关检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术中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眼球穿通、肌肉滑脱等),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3.术后炎症反应或并发症(伤口愈合不良等)需要进一步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二、部分调节性内斜视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部分调节性内斜视(ICD-10:H50.001)
行斜视矫正术(ICD-9-CM-3:15.9)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