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寿山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人物简介

金寿山(1912-1983年),浙江绍兴人。中医内科专家。早年随父学医,17岁在私塾执教,课余深研医著。民国25年(1936年)移居上海,在慈善团体坐堂施诊。抗日战争期间,曾去桂林、昆明行医。抗日战争胜利后定居上海,应聘在中国医学院讲授《金匮》、《伤寒论》等课程。1956年秋,入上海中医学院,历任伤寒温病教研组主任、中医学基础教研组主任、教务处副处长、副院长兼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长。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评议组成员,全国中医理论整理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内科学会主任委员及上海市第五届政协委员。

金氏善治伤寒热症和内科杂病,能博采诸家之长,不拘一格,运用益气升阳法治疗上气不足眩晕诸症有独到经验,1984年上海中医学院编成计算机诊疗程序。著有《温热论新编》、《金匮诠释》、《金寿山医论选集》等书,主编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第二版教材《温病学讲义》。晚年犹抱病坚持参与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第四版教材的编审工作。

主要著作

勤于著述,曾主编有《温病学讲义》、《中医学基础》等教材。另撰有《温热论新编》(1960年)。他指导研究生探索益气升阳的药理作用,开展了一系列实验研究,获得成果。有他参加的《阴虚火旺证的研究》,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曾任《上海中医药杂志》和《中医年鉴》主编,主持编写《中医方剂临床手册》、《中医学基础》。合编《中医内科学》。著作还有《温热论新编》、《金寿山医论集》、《金匮诠释》、《温病释要》等。

学术观点

综述

金氏对中医古典文献涉猎甚广,其中于仲景学说、易州张氏学说与温病学说研究尤深。对前人论著凡于理可通、其法可行者不问其派别、专长均掬为己有而发扬之。其学术特点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理法全面、方药无偏。他在终年手不释卷、勤求历代典籍密切联系临床中提出不少学术见解,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关于中医学 金氏认为中医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着的学问,我们当代要比古人高明,决不能妄自菲薄,如现在编的《中医学基础》尽管还有不少缺点,但它从《内经》基础上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和阐明。每个老中医都有一技之长、独特经验,不能以为这算不了什么,小看这些经验,应把自己的直接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下一代。“集涓滴之细流,可以汇成江河”。对古人的经验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有真正的心得体会,古人的书切忌死读,要引导学生懂得把书本知识到实践中去检验,看看是否真有道理,以真正做到“古为今用”。

关于辨病 金氏说认为中医只会辨证、不会辨病实在是一种误解。中医是讲辨病的,有许多疾病中医与西医的认识基本一致,病名也相同,如感冒、中暑、痢疾、疟疾等;有的病名不同而内容是一致的,如西医的神经官能症中医称“百合病”、“脏躁”,西医的白塞氏综合征仲景早已称之谓“狐惑病”;有些病名为中医所特有,如痰饮伤寒温病血痹虚劳等,都有其病因、发病机理、发展规律、治疗原则。“××病脉证并治”就是说明要在识病的基础上来辨证施治。以为中医只讲辨证施治,只要辨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滞、血瘀等证就可异病同治,是把中医看得太简单了。辨证只能解释疾病过程中出现某些证候的病理,而不能认识到某一个病的全部病理。“有是证用是药”是指在见证确切的情况下应放胆使用而说,并不是说治病可以毫无原则地“随证变法”。在临床上,暂时不能判明属于何病,只能辨证施治,这是特殊情况,不能认为异病同治,更不能因此认为可以不要辨病。但强调辨病,并不是说不要辨证,不能认为辨病既确,治法就可千篇一律。如果不通过辨证,辨病是无从入手的。只是辨证要有全局观点,不能仅着眼于当前的见症,要通常达变。另外,强调中医的病,决不能以辨中医的病为满足,而必须与辨西医的病结合起来,不断总结经验,使中西医学真正从理论上做到融汇贯通而有所创新。

关于伤寒温病 

金氏强调学习《伤寒论》及温病学说的原著。认为《伤寒论》是对《素问·热论》的发展,是一部夹叙夹议、有方有论的好教材。《伤寒论》对于疾病的认识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伤寒论》的112方大多是行之有效的,不仅可用于各种热病,也常广泛用于杂病。学习《伤寒论》首先要依次序从白文(即原文)上领会辨证论治精神,要先从有字处着眼,读得精、读得细,一句一字不能放过,到一定程度,可由约到博,看历代注解,与从无字处着眼结合起来,举一反三,再由博返约,用各种方法去整理。温病方号称时方,为常用而有效之法。《温热经纬》、《温病条辨》等都要学习原著为主。金氏认为这些原著不论在形式上或内容上都是中医最好教材,能为学者提供较完整的学术经验。

关于《金匮要略》 

金氏认为《金匮要略》中的中风、疟疾、血痹、虚劳、肺痿、肺痈、胸痹、寒疝、积聚、痰饮、消渴、水气、肠痈、蛔虫等都是病名。既称为病,就有一定的发病原因,有其发展过程与传变规律,有其一定治疗原则,有专方甚至还有专药。全书各篇,先讲辨病,后讲辨证,“××病脉证并治”就是要在识病基础上辨证施治。如咳嗽一症,不仅要辨虚实寒热,而且将其分列于《肺痿》、《肺痈》与《痰饮》病篇之中。《金匮要略》从理论到方药对常见病症的鉴别诊断是其重要内容之一。重视鉴别诊断其目的一是辨病,如风病与痹病作鉴别、女劳疸与水气病作鉴别等;二是辨证,不但要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还要辨标本、辨主次、辨进退、测预后。

关于河间学说

金氏认为河间学说是进步的学说,河间着重五运六气,但他所论的运气与一般所讲的运气学说内容有所不同,河间只承认有小运,有主气,论及为病,但举五脏六腑之应六气,与统岁加临全不相干。河间所讲亢害承制,与《内经》的更胜而相平不同,是指六气病变在亢盛到一定程度时所出现的一种假象,其本质还是一种亢害。金氏认为河间主火论是有实践作为根据的,河间用药则并不专主寒凉,治疗上主养肾水而胜退心火,河间认为人身中有太乙天真主气,非阴非阳,著名的河间地黄饮子,补肾精以交水火,用意就是如此。金氏认为河间在热病提倡表里双解、养阴退阳等治法是一个很大转折点,为开温病治法的先河,其学术在当时都是重要的创造革新。因而金氏强调重视继承河间的理法方药加以整理提高。但金氏也指出他受时代局限,只能用“比物立象”方法说明病机,难免牵强附会,立论只能明其一义,少及其他,矫枉而又过其正。

关于易水学派

金氏对张元素(洁古)、李杲(东垣)之学十分推崇,借鉴甚多。对易水学派(包括张元素张璧李杲王好古罗天益等)极为赞尝。认为张洁古继承六经分证,又倡古今异治,不拘古法,自制新方,确得仲景、钱乙二人之传。张氏常于继承中求创造,加减古方而化裁,如小续命汤分六经加减、大青龙汤改用九味羌活汤等,皆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对易水学派以养胃气为本金氏尤为推荐,认为张氏枳术丸从金匮枳术汤颠倒枳术用量改汤为丸而成,李杲制补中益气、升阳益胃诸方又是从此方及清震汤等方脱胎而出,说东垣是阐明其师引而不发之理,发展为脾胃内伤学说。金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益气聪明汤、参苓白术散于慢性杂病,均以东垣升阳、补气、清火合用治脾胃不足之证为本。金氏对易水学派处方用药重气味说、苦欲补泻说、归经说、时令说、重升降浮沉说等分析甚细,认为其法多有可取之处,但不可拘泥。还认为张氏提出的初治之道法当猛峻、中治之道当宽猛相济、末治之道法当宽缓完全合理。

关于温病学说

金氏对叶天士学术研究最深,认为温病学说是《伤寒论》的发展。由《素问·热论》至《伤寒论》到《温热论》一个比一个进步。认为《温热论》的价值在于继承性、独创性、总结性和灵活性,不少地方发前人所未发。卫气营血作为辨证纲领对于温病的论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用卫气营血四个层次更能明邪之浅深、正之强弱,按卫气营血辨证进行治疗,多能制止疾病发展。金氏曾对《温热论》详加注释,在《温热论新编》和《温病论治》中对卫气营血辨证规律和具体证治执简驭繁,理法精详,对叶氏温病学说有了极好发挥。金氏还强调指出,全部《温热论》精神一方面是透解外邪,一方面是扶正存津,防止向重症转变。认为当时用这套方药疗效还是比较高的,较之仅用《伤寒论》方为高,至于今天有些重症热病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可以大大提高自可不必受卫气营血辨证限制。金氏认为叶氏当时的主要不足是忌柴葛和热病中少用温药。主张邪留三焦可用小柴胡汤加减。温病伤阳要见微知著早用阳药。金氏还对叶氏的阳化内风说、以上损中损下损为经阴伤阳伤为纬的理虚大法、讲究奇经八脉善用血肉有情之品等极表赞赏,也为之作了很多发挥。

古籍原文

临证医案

代表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