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念珠菌感染
食管的真菌感染以念珠菌最常见,其中又以白色念珠菌感染最多见。其他少见的真菌感染有曲菌、组织胞质菌、隐球菌和芽生菌等。
食管念珠菌感染的西医治疗
(一)治疗
1.全身性治疗 积极处理潜在的病因,可能时停用类固醇、抗生素及免疫抑制药物。努力纠正营养,重要的是扭转全身免疫功能不全。最常用的药物有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也可单独或联合应用咪唑类抗真菌的衍生物如克霉唑、益康唑、咪康唑及酮康唑。
2.手术治疗 念珠性食管炎造成的食管狭窄的处理与其他良性狭窄造成者相同。标准治疗方法是扩张,偶有狭窄严重者,须用胃或结肠行分流术。
(二)预后
食管念珠菌感染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念珠菌性食管炎是最经常发生的食管真菌感染,由酵母样真菌白色念珠菌造成。白色念珠菌在人体不是一正常致病菌,在正常人群中是口腔、咽部及粪中的共生菌。念珠菌性食管炎在无潜在疾病时亦能发生,但在免疫受损害的人群更易发生。
(二)发病机制
念珠菌病食炎可在以下3类病人中见到。
1.慢性病 念珠菌食管炎系下列病的并发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功能低下、慢性白血病、癌肿、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红斑狼疮、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及血红蛋白S病,所有以上诸病均可使病人对感染的抵抗力下降,白细胞的吞噬作用降低。
2.需长期治疗的病人 长期使用抗生素,细胞生长抑制或免疫抑制治疗者。这些药物使人体抑制抗体合成及吞噬活动,病人对感染的抵抗力降低可同时存在疱疹感染。
3.继发于局部组织的损伤 感染可同时伴有胃潴留,鼻胃管插入,腐蚀性食管或继放疗之后,亦发生于贲门失弛缓症者。
食管念珠菌感染的症状
轻症病人可无症状,重者临床上多表现吞咽疼痛、咽下异物感、咽下不适,部分病人出现吞咽困难。最常见症状为疼痛性吞咽困难、胸骨下痛、呕吐及胃肠道出血,可伴有真菌性口腔炎,黏膜上有很多小白点、片,脆弱易出血。内镜检查见白色或奶油样小点或融合成假膜,食管黏膜有明显充血、结节及溃疡。
血清学试验敏感性不高,确诊依靠内镜下细胞刷刷取白苔涂片检查,显微镜下见到假菌丝、菌丝及酵母菌。活检组织学检查见到真菌成分也具有诊断价值,但敏感性较差。免疫机制受到损害的病人有疼痛性吞咽困难时,要高度怀疑食管念珠菌感染,口腔检查发现黏膜上有典型真菌口腔炎的白色小点。念珠菌性食管炎病人中见到真菌性口腔炎者占20%~80%。肯定性诊断应在活检中见到念珠菌侵犯组织。渗出物及组织的细菌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食管念珠菌感染的诊断
食管念珠菌感染的检查化验
血清学试验:用放免分析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中甘露聚糖抗原可得40%~50%的敏感性。在非侵入念珠菌感染中则见不到甘露聚糖抗原。
1.X线检查 食管运动功能减低,食物潴留,节段性狭窄、痉挛性溃疡,但严重感染时,X线所见亦可显示正常。
2.内镜检查 是最敏感和特异的诊断方法。内镜下特征性的表现为食管黏膜附着豆渣样白苔,去苔后食管黏膜有充血性红斑,脆性增加,有糜烂、浅溃疡等改变。因炎症的程度不同,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不同。轻者仅表现为食管散在点状白苔,苔下黏膜轻微发红,多见于食管的上中段。重者白苔呈大片状甚至融合成全周,苔厚,去苔后黏膜呈糜烂、溃疡,多伴有出血,多见于食管的中下段。
Kodsi等(1976)对内镜下念珠菌性食管炎表现分为4级。
2级:多个隆起白斑,直径>2mm,伴有充血,无糜烂、溃疡。
3级:白苔融合成线状或出现结节状隆起斑块,伴有糜烂、溃疡。
4级:3级表现加上黏膜脆,伴有管腔狭窄。
食管念珠菌感染的并发症
主要有食管黏膜溃疡、穿孔,偶有瘘管通入主动脉、吸入性肺炎及食管狭窄等报道。食管狭窄可以是单发或节段性,亦可累及全食管。食管念珠菌病必须考虑与食管良性狭窄相鉴别,尤其累及胸上半部的食管狭窄病人。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