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
黄土[loess;yellow earth]是土壤的一种。砂粒、黏土和少量方解石的混合物,浅黄或黄褐色,内部空隙较大,用手搓捻容易成粉末。土质肥沃。我国西北部是世界有名的黄土地带,土层厚度可达二三百米。 不成层的垆坶沉积物,其颗粒大小介于粘土与细砂之间,呈浅黄色或黄褐色,广泛分布于北美、欧洲和亚洲,现在一般认为主要是由风沉积的,常为钙质并往往含贝壳、骨骼和哺乳动物的牙齿以及碳酸钙结核,有时也含氧化铁结核而形成可大量贮水的优质土壤。
黄土的基本属性
黄土【loess】指的是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多孔性具有柱状节理的黄色粉性土,湿陷性黄土受水浸湿后会产生较大的沉陷。
第四纪形成的陆相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黄土的粒径从>0.005毫米~<0.05毫米,其粒度成分百分比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有所不同。它广泛分布于北半球中纬度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黄土的矿物成分有碎屑矿物、粘土矿物及自生矿物3类。碎屑矿物主要是石英、长石和云母,占碎屑矿物的80%,其次有辉石、角闪石、绿帘石、绿泥石、磁铁矿等;此外,黄土中碳酸盐矿物含量较多,主要是方解石。粘土矿物主要是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针铁矿、含水赤铁矿等。黄土的化学成分以SiO2占优势,其次为Al2O3 、CaO,再次为Fe2O3、MgO、K2O 、Na2O、FeO、ΤiO2和MnO等。黄土的物理性质表现为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极易渗水,且有许多可溶性物质,很容易被流水侵蚀形成沟谷,也易造成沉陷和崩塌。黄土颗粒之间结合不紧,孔隙度一般在40%~50%。黄土是指原生黄土,即主要由风力作用形成的均一土体;黄土状沉积是指经过流水改造的次生黄土。中国北方新生代晚期土状堆积物中常见有古土壤分布,尤以黄土高原地区黄土中最为普遍。在黄土古土壤层下部的白色钙质淀积层常以结核形式表现出来。钙结核的形状有长柱状、不规则树枝状及圆球状等,一般长15~25厘米,宽5~10厘米。黄土在北半球各大陆均有分布,以中国北方的黄土最为典型,在黄河中游构成了著名的黄土高原。中国黄土的分布区介于北纬34°~45°之间,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位于北半球中纬度沙漠-黄土带东南部。黄土分布还与东西向山脉的走向大体一致,昆仑山、秦岭、泰山一线以北黄土分布广泛。中国黄土的总面积为 380840平方千米,黄土状沉积的总面积为254440平方千米。其中黄河流域黄土面积为317600平方千米。黄土的厚度各地不一,陕西泾河与洛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最大厚度可达180~200米。中国黄土物质主要来自里海以东北纬35°~45°的内陆沙漠盆地地区。沙漠盆地中的上升气流将粉尘颗粒输送至高空,进入西风环流系统,随着西风带的高空气流自西向东 、东南飘移,至东经100°以东的地区发生大规模沉降。堆积起来的粉尘颗粒,由于生物化学风化作用,发生次生碳酸盐化形成黄土。
黄土是优质的土壤。它不仅具备土壤腐殖层、淋溶层、淀积层三层的分层特征,还有其他土壤所不具备的独特品质。
黄土是一种很肥沃的土层,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但植被稀少,水土流失,给农业生产和工程建设都造成严重的危害,需要科学治理。
黄土是距今约200万年的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土状堆积物。典型的黄土未黄灰色或棕黄色的尘土和粉沙细粒组成,质地均一,含多量钙质或黄土结核,多孔隙,有显著的垂直节理,无层理,在干燥时较坚硬,被流水浸湿后,通常容易剥落和遭受侵蚀,甚至发生坍陷。
黄土主要分布于世界大陆比较干燥的中纬度地带。全世界黄土分布的总面积大约有1300万平方公里。我国的黄土的分布,西起甘肃祁连山脉的东端,东至山西、河南、河北交接处的太行山脉,南抵陕西秦岭,北到长城,包括陕西、山西、宁夏、甘肃、青海等五个省区的220多个县市,面积达5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百分。我国西北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黄土高原,华北的黄土平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黄土平原。
在世界范围的黄土分布
黄土在世界上分布相当广泛,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十分,成东西向带状断续地分布在南北半球中纬度的森林草原、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带。在欧洲和北美,其北界大致与更新世大陆冰川的南界相连,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中欧和东欧各国、苏联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地;在亚洲和南美则与沙漠和戈壁相邻,主要分布在中国、伊朗、苏联的中亚地区、阿根廷;在北非和南半球的新西兰、澳大利亚,黄土呈零星分布。
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其范围北起阴山山麓,东北至松辽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山前,西北至天山、昆仑山山麓,南达长江中、下游流域,面积约63万平方公里。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集中,占中国黄土面积的72.4%,一般厚50~200米(甘肃兰州九洲台黄土堆积厚度达到336米),发育了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我国西北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黄土高原,华北的黄土平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黄土平原。
中国黄土的分布和特性
黄土是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特种土,一般为浅黄、灰黄或黄褐色,具有目视可见的大孔和垂直节理。在中国,黄土主要分布在北纬30°~48°间自西而东的条形地带上,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其中山西、陕西、甘肃等省,是典型的黄土分布区,分布面积广,厚度大,各个地质时期形成的黄土地层俱全。黄土的厚度各地不一,从数米至数十米,甚至一、二百米。
中国黄土的分布面积,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大,而且黄土地形在中国发育得最为完善,规模也最为宏大。中国西北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黄土高原;华北的黄土平原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黄土平原。中国黄土总面积达63.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
从地理位置来看,中国的黄土主要分布在北纬40°以南的地区,位于大陆的内部、西北戈壁荒漠以及半荒漠地区的外缘。从区域来看,中国的黄土主要分布于广大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以及华北平原和东北的南部。黄土高原的面积约占全国黄土分布总面积的70%以上,黄土层的厚度一般都达100米以上,其中陕北和陇东的局部地区达150米,在陇西地区可超过200米。具体地说,黄土主要分布于甘肃的中部和东部,陕西的中部和北部,内蒙古伊克昭盟的南部和西部,山西的大部分,河南的北部、西部及西北部,山东西部以及辽宁山地一带。华北平原的黄土则多被埋藏在较深的冲积层的下部。
总之,在长城以南,秦岭以北,西迄青海东部,东至海边的整个黄河流域都有黄土分布。在长城以北,黄土就逐渐消失。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天山北麓、昆仑山麓、祁连山麓也有黄土分布。一般认为中国黄土的分布南止秦岭,但事实上在宝鸡以南,秦岭中的凤县、双石铺一带,再南至柴关岭也都有黄土分布。即使在汉中盆地或向东到大别山北坡、江苏北部,甚至南京附近以及长江流域的某些地区也有零星的黄土分布(图33)。
黄土是最新的地质时期(距今约200万年左右的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土状堆积物,所以其性质比较疏松、特殊。典型的黄土为黄灰色或棕黄色的尘土和粉沙细粒组成,质地均一,以手搓之易成粉末,含多量钙质或黄土结核,多孔隙,有显著的垂直节理,无层理,在干燥时较坚硬,一被流水浸湿,通常容易剥落和遭受侵蚀,甚至发生坍陷。所以在黄土地区进行各种工程建设时,如果对黄土的特性不了解,往往会给工程带来严重的损失和破坏。因此,黄土的特性很早就引起了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注意,并在长期的实践和研究中,已经把黄土的主要特性归结为5个面。
1.多孔性
由于黄土主要是由极小的粉状颗粒所组成,而在干燥、半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它们相互之间结合得很不紧密,一般只要用肉眼就可以看到颗粒间具有各种大小不同和形状不同的孔隙和孔洞,所以通常有人将黄土称为大孔土。一般认为黄土的多孔性与成岩作用、植物根系腐烂和水对黄土的作用等有关,更重要的是与特殊的气候条件有关。典型的黄土孔隙度较高,而黄土状岩石的孔隙度较低。
2.垂直节理发育
当深厚的黄土层沿垂直节理劈开后,所形成的陡峻而壮观的黄土崖壁是黄土地区特有的景观。垂直节理发育,就是典型黄土和黄土状岩石所具有的普遍而特殊的性质。
关于黄土垂直节理的成因,曾引起许多学者的兴趣。目前较多的人认为,垂直节理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黄土在堆积加厚的过程中受重力的影响,土粒间的上下间距变得愈来愈紧密,而土粒间的左右间距却保持原状不变。这样水和空气即沿着抵抗力最小的上下方向移动,也就是说沿着黄土的垂直管状孔隙不断地作升降运动并反复进行,这就造成了黄土垂直节理发育的倾向。
3.层理不明显
凡是沉积岩一般都应该具有层理,因为任何成因的沉积岩的形成都必须经过沉积物逐步堆积的过程。黄土既然也属于沉积岩的范畴,为什么层理却不明显或不清楚呢?
很多学者把黄土无层理或层理不明显,作为黄土风成的标志,而有层理的黄土则认为是水成的依据。如今,有人提出黄土无论是风成的,还是水成的都应具有层理,其层理之所以不明显,主要是由于在观察过程中,人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黄土的孔隙性和垂直节理的显著特征上,忽视了对层理的研究;其次,黄土的组成物质主要是尘土质物质,它在渐次堆积过程中,形成非常薄的层理,用肉眼观察是很不明显的;另外,黄土崖壁经过不断的雨水淋洗后,常常使表层黄土成泥浆糊状物涂于整个崖壁表面,因而从外观来看,就再也看不清层理了,就像砖砌的墙壁经过泥浆的粉刷再也看不到砖缝一样。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4.透水性较强
一般典型的黄土透水性较强,而黄土状岩石透水性较弱;未沉陷的黄土透水性较强,沉陷过的黄土透水性较弱。黄土之所以具有透水性,这是和它具有多孔性以及垂直节理发育等结构特点分不开的。黄土的多孔性及垂直节理愈发育,黄土层在垂直方向上的透水性愈高,而在水平方向上的透水性则愈微弱。此外,当黄土层中具有土壤层或黄土结核层时,就会导致黄土层的透水性不良,甚至产生不透水层。
5.沉陷性
黄土经常具有独特的沉陷性质,这是任何其他岩石较少有的。黄土沉陷的原因多种多样,只有把黄土本身的性质与外在环境的条件结合起来考虑时,才能真正了解黄土沉陷的原因。
粉末性是黄土颗粒组成的最大特征之一。粉末性表明黄土粉末颗粒间的相互结合是不够紧密的,所以每当土层浸湿时或在重力作用的影响下,黄土层本身就失去了它的固结的性能,因而也就常常引起强烈的沉陷和变形。
此外,黄土的多孔性,大气降水和温度的变化以及人为的影响,对黄土中可溶性盐类的溶解和黄土沉陷的数量与速度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黄土的上述五种特性并不是互不相干的,而是相互影响,互为作用的,所以对黄土的特性必须全面综合地加以研究。
黄土是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特种土,一般为浅黄、灰黄或黄褐色,具有目视可见的大孔和垂直节理。在中国,黄土主要分布在北纬30°~48°间自西而东的条形地带上,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其中山西、陕西、甘肃等省,是典型的黄土分布区,分布面积广,厚度大,各个地质时期形成的黄土地层俱全。黄土的厚度各地不一,从数米至数十米,甚至一、二百米。
作为中药材
【药材名】黄土
【英文名】Loess
【拉丁名】Loess
【名称考证】好土,好黄土
释名:入地三尺以下的黄土,勿沾污物,可作药。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赤白痢,腹内热毒绞痛,下血。取干土,水煮开三五遍,沉淀去滓,暖服一二升。
黄土又解诸药毒。如中肉毒、合口椒毒、野菌毒等。
治小儿乌纱惊风(惊风一种,全身现乌黑色)。用黄土一碗、陈醋一杯,同炒。炒热后,用布包好,熨小儿全身,直达脚下,刺破为宜。
眼睛突然看不见东西。用黄土溶水中,取上面清液洗眼。
肉痔肿痛。用向阳的黄土、黄连、皮硝各一两,调猪胆汁,同研如泥,做成枣大团丸,塞进肛门里。过一夜,团丸随大便排出。用药时,须内服乌梅黄连二味丸。
跌打损伤。用黄土五升,蒸热,分两包轮换熨伤处。勿使包冷,但也不宜太热,恐烫伤皮肉。此方神效,跌至气绝欲死者,往往可以救活。
【性味归经】①《本草拾遗》:“甘,平,无毒。”②《本草再新》:“味甘,性温平,无毒。”入肺、脾、胃三经①《要药分剂》:“入脾、胃二经。”②《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经。”
【功效主治】和中解毒、消肿疗疮。治痢疾、中暑、腹泻、痈疽疔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两。外用:调敷或炒热希裹温熨,或开水冲化澄清洗涤。
【采集贮藏】《本草经集注》,《本草经疏》
【资源分布】我国西北和华北等地广泛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