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肉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龙眼肉.jpg

龙眼肉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树的假种皮。其性温,味甘。归心、脾经。具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功效。主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而致惊悸怔忡失眠健忘,食少体倦,以及脾虚气弱,便血崩漏等病症。

药性

甘,温。归心、脾经。

功效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临床应用

用于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而致惊悸怔忡失眠健忘,食少体倦,以及脾虚气弱,便血崩漏等。本品能补心脾、益气血、安神,与人参当归酸枣仁等同用,如归脾汤(《济生方》);用于气血亏虚,可单服本品,如《随息居饮食谱》玉灵膏(一名代参膏),即单用本品加白糖蒸熟,开水冲服。

用法用量

煎服,10~25g;大剂量30~60g。

使用注意

湿盛中满或有停饮、痰、火者忌服。

炮制

烘干或晒干,剥去果皮,取其假种皮。或将果实入开水中煮10分钟,捞出摊放,使水分散失,再烤一昼夜,然后剥取假种皮:晒干。

鉴别

龙眼肉鉴别.jpg

生药为由顶端纵向裂开的不规则块片,长约1.5厘米,宽1.5~3.5厘米,厚不及1毫米,表面黄棕色,半透明;靠近果皮的一面皱缩不平,粗糙;靠近种皮的一面光亮而有纵皱纹。质柔韧而微有粘性,常粘结呈块状。气香,味浓甜而特殊。以片大、肉厚、质细软、色棕黄、半透明、味浓甜者为佳。

各家论述

1.《纲目》:食品以荔枝为贵,而资益则龙眼为良,盖荔枝性热,而龙眼性和平也。严用和《济生方》治思虑劳伤心脾有归脾汤,取甘味归脾,能益人智之义。

2.《药品化义》:桂圆,大补阴血,凡上部失血之后,入归脾汤同莲肉、芡实以补脾阴,使脾旺统血归经。如神思劳倦,心经血少,以此助生地、麦冬补养心血。又筋骨过劳,肝脏空虚,以此佐熟地、当归,滋补肝血。

3.《本经》: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久服强魂魄,聪明。

4.《别录》:除虫,去毒。

5.《开宝本草》:归脾而能益智。

6.《日用本草》:益智宁心。

7.《滇南本草》:养血安神,长智敛汗,开胃益脾。

8.《本草通玄》:润肺止咳

9.《得配本草》:益脾胃,葆心血,润五脏,治怔忡

10.《泉州本草》:壮阳益气,补脾胃。治妇人产后浮肿,气虚水肿,脾虚泄泻

附方

①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白术茯苓(去木)、黄芪(去芦)、龙眼肉酸枣仁(炒,去壳)各一两,人参木香(不见火)各半两,甘草(炙)二钱半。上细切,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济生方归脾汤

②大补气血:以剥好龙眼肉,盛竹筒式瓷碗内,每肉一两,入白糖一钱,素体多火者,再加入西洋参片一钱,碗口罩以丝绵一层,日日于饭锅上蒸之,蒸至多次。凡衰羸老弱,别无痰火便滑之病者,每以开水瀹服一匙,大补气血,力胜参芪,产妇临盆,服之尤妙。(《随息居饮食谱》玉灵膏,一名代参膏)

③温补脾胃,助精神:龙眼肉不拘多少,上好烧酒内浸百日,常饮数杯。(《万氏家抄方》龙眼酒

④治脾虚泄泻:龙眼干十四粒,生姜三片。煎汤服。(《泉州本草》)

⑤治妇人产后浮肿:龙眼干、生姜、大枣。煎汤服。(《泉州本草》)

别名

益智(《本经》),蜜脾(《纲目》),龙眼干(《泉州本草》)。

来源

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树的假种皮。主产于广东、福建、台湾、广西等地。于夏秋果实成熟时采摘,烘干或晒干,除去壳、核,晒至干爽不粘,贮存备用。

出处

神农本草经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龙眼肉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龙眼肉》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