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utsogiannis法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手术名称

koutsogiannis法

koutsogiannis法的别名

跟骨移位截骨术

分类

骨科/足部手术/扁平足的手术治疗/可屈性扁平足的手术治疗

ICD编码

77.3801

概述

koutsogiannis法用于可屈性扁平足的治疗。可屈性扁平足,或称松弛性扁平足,其特点是在负重时足内侧纵弓消失,不负重时纵弓可恢复至正常状态。此外,还可有距骨头向足内侧和跖侧突出、前足在距舟和跟骰关节平面外展、足跟外翻和跟腱短缩等表现。治疗应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如用足弓垫或穿着矫形鞋,加强足部肌肉锻炼等。只有在疼痛症状严重,经非手术疗法无效后,才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应依据病人情况而定,严格手术适应证(图3.23.2.2.5-0-1)。

手术相关解剖见下图(图3.23.2.2.5-1,图3.23.2.2.5-2)。

适应症

koutsogiannis法适用于有足跟明显外翻的可屈性扁平足,足部有易疲劳或疼痛等症状,经非手术疗法无效者。

术前准备

包括良好的足部前后位和侧位X线片,皮肤准备,骨刀、手钻、克氏针等骨科器械。

麻醉和体位

1.采用硬脊膜外麻醉腰麻

2.俯卧位,于大腿中部绑扎气囊止血带。

手术步骤

1.切口及显露

做足跟外侧斜切口,自跟腱外侧缘距足跟跖侧上方约6cm处开始,斜向前下方止于跟骨前部跖侧缘。避免损伤腓骨肌腱腓肠神经及其分支。必要时结扎小隐静脉。结扎腓动脉跟骨支,以减少术后出血。横行切开跟骨外侧面骨膜,用骨膜剥离器将骨膜剥离,显露位于距骨后方的跟骨上、下面。

2.截骨

先用直径约3mm的钻头,在预定的跟骨截骨面处斜行钻几个穿透两侧骨皮质的孔道,其方向系从距骨后缘后方约1cm处的跟骨上开始,斜向远侧和跖侧,使钻头方向与侧位X线片的跟骨长轴呈20°~30°角。然后用骨刀沿钻孔的平面和方向截断跟骨后部。注意截骨时骨刀刚好凿透跟骨内侧骨皮质,不损伤内侧的胫后神经血管束和𧿹长屈肌腱。神经血管束系位于骨刀的前上方。

3.跟骨后部内移及固定

术者用一手稳住前足,另一手推跟骨后部向内侧移位,移位范围约为跟骨宽度的1/3~1/2,直至跟骨内侧缘与截距突在同一垂线上(图3.23.2.2.5-3)。用1~2枚克氏针越过截骨面做斜行或交叉固定,针尾埋在皮下。照足部正位和侧位X线片证实位置满意。

4.仔细止血,缝合切口,注意避免切口皮缘过分张力。

术中注意要点

1.注意跟骨截骨平面和方向,以及跟骨后部向内侧移位的范围,使其恢复正常负重线,并有确实可靠的内固定。

2.注意避免损伤足部外侧的腓骨肌腱和腓肠神经及其分支,足内侧的神经血管束和长屈肌腱。

3.截骨前要结扎腓动脉跟骨支,缝合切口前要仔细止血、避免术后切口出血。

术后处理

koutsogiannis法术后用短腿管形石膏固定,2周后拆换短腿管形石膏及拆线,6周后经X线摄片证实跟骨截骨部已愈合,即可开始扶拐练习负重行走,骨愈合牢固后去除固定的克氏针。

并发症

1.切口显露时可损伤腓骨肌腱或腓肠神经。

2.跟骨截骨时可损伤足内侧的神经血管束和长屈肌腱。

3.跟骨截骨内移不足未能恢复足后部的正常负重线。

4.切口缝合前未仔细止血,术后切口出血或形成血肿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Koutsogiannis法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Koutsogiannis法》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