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络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丝瓜络.jpg

丝瓜络为葫芦科植物丝瓜的干燥成熟果实的维管束。其性平,味甘。归肺、胃、肝经。具有袪风,通络,活血的功效。主治风湿证,胸胁胀痛,乳汁不通乳痈以及跌打损伤胸痹等病症。

药性

甘,平。归肺、胃、肝经。

功效

袪风,通络,活血

临床应用

1.风湿证。本品善袪风通络,唯药力平和,多入复方中应用。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肢体麻痹,常与秦艽防风当归鸡血藤等配伍。

2.胸胁胀痛。本品能入肝活血通络,常用于气血瘀滞之胸胁胀痛,多配柴胡香附瓜蒌皮郁金等。

3.乳汁不通乳痈。本品体轻通利,善通乳络,治产后乳少或乳汁不通者,常与王不留行路路通穿山甲、猪蹄等同用;治乳痈肿痛,每与蒲公英浙贝母瓜蒌青皮等配伍。

此外,本品又能治跌打损伤胸痹等。

用法用量

煎服,4.5~9g。外用,适量。

炮制

丝瓜络:洗净晒干,切段。

炒丝瓜络:取切成小段的丝瓜络,用缺皮拌炒至黄色为度,取出,筛去麸皮。

丝瓜络炭:取切成小段的丝瓜络,盛锅内(装满为度),上覆同样大小的锅一只,两锅结合处以黄泥封严,然后用微火烧煅约4~5小时停火(一般用白纸贴在上面锅底上,纸呈焦黄色时为煅透),侯冷取出。

鉴别

丝瓜络鉴别.jpg

①丝瓜络

呈长圆筒形或长棱形,略弯曲,两端较细。长约25~60厘米,中间直径约6~8厘米。表面白色或黄白色,全体系由多层丝状纤维交织而成的网状物。体轻,质坚韧,不能折断。横切面可见子房3室,形成3个大空洞,内有少数残留的黑色种子。气无,味淡,以筋细、质韧。洁白、无皮者为佳。全国各地均产,以浙江、江苏所产者质量为好。

②丝瓜布

外形呈长圆筒形,一端具坚韧的果柄,果皮灰黄色,上有10条纵向棱线,果皮质脆。其余均与丝瓜络相似。主产广东。

各家论述

1.《本草便读》:丝瓜络,入经络,解邪热。热除则风去,络中津液不致结合而为痰,变成肿毒诸症,故云解毒耳。

2.《医林纂要》:凉血渗血,通经络,托痘毒。

3.《本草再新》:通经络,和血脉,化痰顺气。

4.《分类草药性》:治乳肿疼痛,火煅存性冲酒服。研末调香油涂汤火伤。

5.《现代实用中药》:通乳汁,发痘疮。治痈疽不敛。作黑烧内服,治肠出血,赤痢,子宫出血,睾丸炎肿,痔疮流血等。

6.《陆川本草》:凉血解毒,利水去湿。治肺热痰咳,热病谵妄,心热烦躁,手足抽搐。

别名

丝瓜网(《医林纂要》),丝瓜壳(《分类草药性》),瓜络、絮瓜瓤(《广州植物志》),天罗线(《药材资料汇编》),丝瓜筋(《江苏植药志》),丝瓜瓤(《河北药材》),千层楼(《湖南药物志》)。

来源

为葫芦科植物丝瓜Luffa cylindrica(L.)Roem.的干燥成熟果实的维管束。我国各地均有栽培。夏、秋二季果实成熟、果皮变黄、内部干枯时采摘,除去外皮及果肉,洗净,晒干,除去种子。切段,生用。

出处

本草纲目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丝瓜络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丝瓜络》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