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兰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Peilan.jpeg

为菊科植物佩兰的干燥地上部分。其味辛,性平。归脾、胃、肺经。具有化湿,解暑的功效,可治疗湿阻中焦暑湿湿温等病症。


药性

辛,平。归脾、胃、肺经。

功效

化湿,解暑。

临床应用

1.湿阻中焦。本品气味芳香,其化湿和中之功与藿香相似,治湿阻中焦之证,每相须为用,并配苍术厚朴、蔻仁等,以增强芳香化湿之功。又因其性平,芳香化湿浊,去陈腐,用治脾经湿热,口中甜腻、多涎、口臭等的脾瘅症,可单用煎汤服,如兰草汤(《素问》),或配伍黄芩白芍甘草等药。

2.暑湿、湿温。本品化湿又能解暑,治暑湿证常与藿香荷叶青蒿等同用。湿温初起,可与滑石薏苡仁藿香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5~10g。鲜品加倍。

使用注意

阴虚、气虚者忌服。《得配本草》:胃气虚者禁用。

炮制

拣净杂质,用水洗净,捞出,稍润后,除去残根,切段,晒干。

鉴别

Peilan1.png

本品茎呈圆柱形,表面黄棕色或黄绿色,有的带紫色,有明显的节和纵棱线;质脆,断面髓部白色或中空。叶对生,有柄,叶片多皱缩、破碎,绿褐色,完整叶片3裂或不分裂,分裂者中间裂片较大,展平后呈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基部狭窄,边缘有锯齿;不分裂者展平后呈卵圆形、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气芳香,味微苦。

各家论述

1、《本经》:"主利水道,杀蛊毒。"

2、《翟公炮炙论》:"生血,调气与荣。"

3、《别录》:"除胸中痰癖。"

4、《开宝本草》:"煮水以浴,疗风。"

5、李杲:"生津止渴,润肌肉。治消渴胆(’胆’字疑为’脾’字)瘅。"

6、《纲目》:"消痈肿,调月经。"

7、《现代实用中药》:"为芳香性健胃、发汗、利尿药。用于冒寒性头痛,鼻塞,神经性头痛,传染性热病,腹痛,腰肾痛,结石等。"

8、《中药志》:"发表祛湿,和中化浊。治伤暑头痛,无汗发热,胸闷腹满,口中甜腻,口臭。"

附方

1、治脾瘅口甘:兰草(煎汤服)。(《素问》)

2、治五月霉湿,并治秽浊之气:藿香叶一钱,佩兰叶一钱,陈广皮一钱五分,制半夏一钱五分,大腹皮一钱(酒洗),厚朴八分(姜汁炒),加鲜荷叶三钱为引。煎汤服。(《时病论》芳香化浊法)

3、治秋后伏暑,因新症触发:藿香叶一钱五分,佩兰叶二钱,薄荷叶-钱,冬桑叶二钱,大青叶三钱,鲜竹叶三十片。先用青箬叶一两,活水芦笋二两,煎汤代水。(《增补评注温病条辨》七叶芦根汤)

4、治温暑初起,身大热,背微恶寒,继则但热无寒,口大渴,汗大出,面垢齿燥,心烦懊憹:藿香叶-钱,薄荷叶一钱,佩兰叶一钱,荷叶一钱。先用枇杷叶一两,水芦根一两,鲜冬瓜二两,煎汤代水。(《重订广温热论五叶芦根汤

别名

茴(《诗经》),兰(《毛诗传》),兰草、水香(《本经》),都梁香(李当之《药录》),大泽兰(《雷公炮炙论》),燕尾香、香水兰(《开宝本草》),孩儿菊、千金草(《续古今考》),省头草(《唐瑶经验方》),女兰、香草(《纲目》),醒头草(《得配本草》),石瓣、针尾凤(《广东中药》)。

来源

为菊科植物佩兰Eupatorium fortunei Turcz. 的干燥地上部分。主产于江苏、浙江、河北等地。

出处

神农本草经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佩兰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佩兰》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