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Zhuye.png

竹叶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叶;其卷而未放的幼叶,称竹叶卷心。其性寒,味甘、辛、淡,具有清热泻火,除烦,生津,利尿的功效,可治疗热病烦渴,口疮尿赤等病证。

药性

甘、辛、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功效

清热泻火,除烦,生津利尿

应用

1、热病烦渴。本品甘寒入心经,长于清心泻火以除烦,并能清胃生津以止渴,可用治热病伤津,烦热口渴,常配石膏、知母玄参等药用,如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若配人参麦门冬等用,可治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之证,如竹叶石膏汤(《伤寒论》)。本品轻清,兼能凉散上焦风热,配金银花连翘薄荷等,可用治外感风热,烦热口渴,如银翘散(《温病条辨》)。

2、口疮尿赤。本品上能清心火,下能利小便,上可治心火上炎口舌生疮,下可疗心移热于小肠之小便短赤涩痛,常配木通生地黄等药用,如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竹叶卷心清心泻火作用更强,多用于温病热陷心包,神昏谵语之证,常配玄参莲子心、连翘心等用,如清宫汤(《温病条辨》)。

用量用法

煎服,6~15g;鲜品15~30g。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骨蒸潮热者忌用。

炮制

1、净制:除去杂质,洗净。

2、切制:除去杂质,切段或揉成小团。

各家论述

1、《别录》:主胸中痰热,咳逆上气。

2、《药性论》:主吐血热毒风,止消渴。

3、《食疗本草》:主咳逆消渴痰饮喉痹,除烦热。

4、《日华子本草》:消痰,治热狂烦闷,中风失音不语,壮热,头痛头风,并怀妊人头旋倒地,止惊悸温疫迷闷,小儿惊癎天吊

5、张元素:凉心经,益元气,除热,缓脾。

6、《纲目》:煎浓汁,漱齿中出血,脱肛不收。

7、《本草正》:退虚热烦躁不眠,止烦渴,生津液,利小水,解喉痹,并小儿风热惊癎

8、《重庆堂随笔》:内息肝胆之风,外清温暑之热,故有安神止痉之功。

9、《本草再新》:凉心健脾,治吐血、鼻血,聪耳明目。

10、《本草经疏》:阳明客热,则胸中生痰,痰热壅滞,则咳逆上气。竹叶辛寒能解阳明之热结,则痰自消,气自下,而咳逆止矣。仲景治伤寒发热大渴,有竹叶石膏汤,无非假其辛寒散阳明之邪热也。

11、《药品化义》:竹叶清香透心,微苦凉热,气味俱清。《经》曰,治温以清,专清心气,味淡利窍,使心经热血分解。主治暑热消渴,胸中热痰,伤寒虚烦,咳逆喘促,皆用为良剂也。又取气清入肺,是以清气分之热,非竹叶不能,凉血分之热,除柏叶不效。

12、《本草求真》:竹叶据书皆载凉心缓脾,清痰止渴,为治上焦风邪烦热,咳逆喘促,呕哕吐血,一切中风惊癎等症,无非因其轻能解上,辛能散郁,甘能缓脾,凉能入心,寒能疗热故耳。然大要总属清利之品,合以石膏同治,则能解除胃热,而不致烦渴不止。竹生一年,嫩而有力者良。

附方

1、疗热渴:淡竹叶五升,茯苓石膏(碎)各三两,小麦三升,栝楼二两。上五味,以水二斗煮竹叶,取八升,下诸药,煮取四升,去滓分温服。(《外台秘要方竹叶汤

2、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二把,石膏一升,半夏(洗)半斤,人参二两,麦冬(去心)一升,甘草(炙)二两,粳米半升。(《伤寒论竹叶石膏汤

3、治霍乱利后,烦热躁渴,卧不安:浓煮竹叶汁,饮五、六合。(《圣济总录竹叶汤

4、治小儿心脏风热,精神恍惚:淡竹叶一握,粳米一合,茵陈半两。上以水二大盏,煮二味取汁一盏,去滓,投米作粥食之。(《圣惠方淡竹叶粥

5、治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一把,葛根三两,防风一两,桔梗甘草各一两,桂枝一两,人参一两,附子(炮)一枚,大枣十五枚,生姜五两。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温覆使汗出。(《金匮要略》竹叶汤)

6、治诸淋:淡竹叶、车前子大枣乌豆(炒,去壳)、灯心、甘草各一钱半。上作一服,用水二盏,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温服。(《奇效良方》淡竹叶汤)

7、治心移热于小肠,口糜淋痛:淡竹叶二钱,木通一钱,生甘草八分,车前子(炒)三钱,生地黄六钱,水煎服。(《医力简义》导赤散

8、治产后血气暴虚,汗出:淡竹叶,煎汤三合,微温服之,须臾再服。(《经效产宝》)

9、治头疮乍发乍差,赤焮疼痛:竹叶一斤烧灰,捣罗为末,以鸡子白和匀,日三、四上涂之。(《圣惠方》)

别名

淡竹叶(《别录》)。

来源

禾本科植物淡竹的叶。

出处

名医别录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竹叶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竹叶》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