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术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Cangzhu.png

苍术为菊科植物茅苍术或北苍术的干燥根茎。其性温,味辛,苦,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的功效,可治疗湿阻中焦证,风湿痹证,风寒挟湿表证,夜盲症、眼目昏涩等病证。

药性

辛,苦,温。归脾、胃、肝经。

功效

燥湿健脾,祛风散寒。

应用

1、湿阻中焦证。本品苦温燥湿以祛湿浊,辛香健脾以和脾胃。对湿阻中焦,脾失健运而致脘腹胀闷,呕恶食少,吐泻乏力,舌苔白腻等症,最为适宜。常与厚朴陈皮等配伍,如平胃散(《和剂局方》)。若脾虚湿聚,水湿内停的痰饮或外溢的水肿,则同利水渗湿之茯苓泽泻猪苓等同用,如胃苓汤(《证治准绳》)。若湿热或暑湿证,则可与清热燥湿药同用。

2、风湿痹证。本品辛散苦燥,长于祛湿,故痹证湿胜者尤宜,可与薏苡仁独活等祛风湿药同用,如薏苡仁汤(《类证治裁》)。若湿热痹痛,可配石膏知母等清热泻火药,如白虎加苍术汤(《普济本事方》),或与黄柏、薏苡仁、牛膝配伍合用,用于湿热痿证,即四妙散(《成方便读》)。若与龙胆草、黄芩、栀子清热燥湿药同用,可治下部湿浊带下湿疮湿疹等。

3、风寒挟湿表证。本品辛香燥烈,能开肌腠而发汗,祛肌表之风寒表邪,又因其长于胜湿,故以风寒表证挟湿者最为适宜。常与羌活白芷防风等同用,如神术散(《和剂局方》)。

此外,本品尚能明目,用于夜盲症及眼目昏涩。可单用,或与羊肝、猪肝蒸煮同食。

用量用法

煎服,5~10g。

使用注意

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用。

炮制

苍水:拣去杂质,用水泡至七、八成透,捞出,润透后切片,晒干。

炒苍术:取苍术片,用米泔水喷洒湿润,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或取拣净的苍术,用米泔水浸泡后捞出,置笼履内加热蒸透,取出,切片,干燥即得。

1、《纲目》:"苍术性燥,故以糯米泔浸去其油,切片焙干用,亦有用脂麻同炒,以制其燥者。"

2、《本草述钩元》:"苍术,米泔浸洗极净,刮去皮,拌黑豆蒸引之。又拌蜜酒蒸,又拌人乳透蒸,皆润之使不燥也。凡三次蒸时,须烘晒极干,气方透。"

鉴别

呈不规则连珠状或结节状圆柱形,略弯曲,偶有分枝,长3~10cm,直径1~2cm。表面灰棕色,有皱纹、横曲纹及残留须根,顶端具茎痕或残留茎基。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散有多数橙黄色或棕红色油室,暴露稍久,可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气香特异,味微甘、辛、苦。

苍术鉴别.png

各家论述

1、陶弘景:除恶气

2、刘完素:明目,暖水脏。

3、《珍珠囊》:能健胃安脾,诸湿肿非此不能除。

4、李杲:除湿发汗,健胃安脾,治痿要药。

5、散风益气,总解诸郁。

6、《本草纲目》:治湿痰留饮,或挟瘀血成窠囊,及脾湿下流,浊沥带下,滑泻肠风

7、《玉楸药解》:燥土利水,泄饮消痰,行瘀,开郁,去漏,化癖,除症,理吞酸去腐,辟山川瘴疠,回筋骨之痿软,清溲溺之混浊。

8、《本草求原》:止水泻飨泄,伤食暑泻,脾湿下血。

9、《医学启源》:苍术,主治与白术同,若除上湿发汗,功最大,若补中焦除湿,力少。《主治秘要》云:其用与白术同,但比之白术,气重而体沉。及胫足湿肿,加白术泔浸刮去皮用。

10、李杲:《本草》但言术,不分苍、白,而苍术别有雄壮上行之气,能除湿,下安太阴,使邪气不传入脾也。以其经泔浸火炒,故能出汗,与白术止汗特异,用者不可以此代彼,盖有止发之殊,其余主治则同。

11、《仁斋直指方》:脾精不禁,小便漏浊淋不止,腰背酸痛,宜用苍术以敛脾精,精生于谷故也。

12、朱震亨:苍术治湿,上、中、下皆有可用。又能总解诸郁,痰、火、湿、食、气、血六郁,皆因传化失常,不得升降,病在中焦,故药必兼升降,将欲开之,必先降之,将欲降之,必先升之,故苍术为足阳明经药,气味辛烈,强胃健脾,发谷之气,能径入诸药,疏泄阳明之湿,通行敛涩,香附乃阴中快气之药,下气最速,一升一降,故郁散而平。

13、《本草纲目》:张仲景辟一切恶气,用赤术同猪蹄甲烧烟,陶隐居亦言术能除恶气,弭灾诊,故今病疫及岁旦,人家往往烧苍术以辟邪气。

14、《本草通玄》:苍术,宽中发汗,其功胜于白术,补中除湿,其力不及白术。大抵卑监之土,宜与白术以培之,敦阜之土,宜与苍术以平之。

15、《本草正》:苍术,其性温散,故能发汗宽中,调胃进食,去心腹胀疼,霍乱呕吐,解诸郁结,逐山岚寒疫,散风眩头疼,消痰癖气块,水肿胀满。其性燥湿,故治冷痢冷泄滑泻,肠风,寒湿诸疮。与黄蘖同煎,最逐下焦湿热痿痹。然惟茅山者其质坚小,其味甘醇,补益功多,大胜他术。

16、《药品化义》:苍术,味辛主散,性温而燥,燥可去湿,专入脾胃,主治风寒湿痹,山岚瘴气,皮肤水肿,皆辛烈逐邪之功也。统治三部之湿,若湿在上焦,易生湿痰,以此燥湿行痰;湿在中焦,滞气作泻,以此宽中健脾;湿在下部,足膝痿软,以此同黄柏治痿,能令足膝有力;取其辛散气雄,用之散邪发汗,极其畅快。合六神散,通解春夏湿热病;佐柴葛解肌汤,表散疟疾初起;若热病汗下后,虚热不解,以此加入白虎汤,再解之,汗止身凉。缪仲淳用此一味为末、治脾虚蛊胀。

17、《玉楸药解》:白术守而不走,苍术走而不守,故白术善补,苍术善行。其消食纳谷,止呕住泄亦同白术,而泄水开郁,苍术独长。

18、《本草正义》:苍术,气味雄厚,较白术愈猛,能彻上彻下,燥湿而宣化痰饮,芳香辟秽,胜四时不正之气;故时疫之病多用之。最能驱除秽浊恶气,阴霆之域,久旷之屋,宜焚此物而后居人,亦此意也。凡湿困脾阳,倦怠嗜卧,肢体酸软,胸膈满闷,甚至膜胀而舌浊厚腻者,非茅术芳香猛烈,不能开泄,而痰饮弥漫,亦非此不化。夏秋之交,暑湿交蒸,湿温病寒热头胀如裹,或胸痞呕恶,皆须茅术、藿香佩兰叶等香燥醒脾,其应如响。而脾家郁湿,或为膜胀,或为肿满,或为泻泄疟痢,或下流而足重跗肿,或积滞而二便不利,及湿热郁蒸,发为疮疡流注,或寒湿互结,发为阴疽酸痛,但有舌浊不渴见证,茅术一味,最为必需之品。是合内外各病,皆有大用者。

附方

1、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呕吐恶心,常多自利:苍术(去粗皮,米泔浸二日)五斤,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炒香)、陈皮(去白)各三斤二两,甘草(炒)三十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以水一盏,入生姜二片,干枣两枚,同煎至七分,去姜、枣,带热服,空心食前;入盐一捻,沸汤点服亦得。(《局方》平胃散

2、治太阴脾经受湿,水泄注下,体微重微满,困弱无力,不欲饮食,暴泄无数,水谷不化,如痛甚者:苍术二两,芍药一两,黄芩半两。上锉,每服一两,加淡味桂半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素问病机保命集》苍术芍药汤

3、治时暑暴泻,壮脾温胃,进美饮食,及疗饮食所伤,胸膈痞闷:神曲(炒)、苍术(米泔浸一宿,焙干)各等分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不拘时,米饮吞下。(《局方曲术丸

4、治飧泄:苍术二两,小椒一两(去目,炒)。上为极细末,醋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或三十丸,食前温水下。一法恶痢久不愈者加桂。(《素问病机保命集》椒术丸

5、治膈中停饮,已成癣囊:苍术一斤,去皮,切,末之,用生麻油半两,水二盏,研滤取汁,大枣十五枚,烂者去皮、核,研,以麻汁匀研成稀膏,搜和,入臼熟杵,丸梧子大,干之。每日空腹用盐汤吞下五十丸,增至一百丸、二百丸。忌桃李雀鸽。(《本事方》)

6、治脾经湿气,少食,湿肿,四肢无力,伤食,酒色过度,劳逸有伤,骨热:鲜白苍术二十斤,浸去粗皮,洗净晒干,锉碎,用米泔浸一宿,洗净,用溪水一担,大锅入药,以慢火煎半干去渣,再入石楠叶三斤,刷去红衣,用楮实子一斤,川归半斤,甘草四两,切,研,同煎黄色,用麻布滤去渣,再煎如稀粥,方入好白蜜三斤,同煎成膏。每用好酒,空心食远,调三、五钱服,不饮酒用米汤。有肿气用白汤,呕吐用姜汤。(《活人心统》苍术膏

7、治湿温多汗:知母六两,甘草(炙)二两,石膏一斤,苍术三两,粳米三两。上锤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九分,去滓取六分清汁,温服。(《类证活人书》白虎加苍术汤)

8、治四时瘟疫,头痛项强,发热憎寒,身体疼痛,及伤风、鼻塞声重、咳嗽头昏:苍术(米泔浸一宿,切,焙)五两,藁本(去土)、香白芷细辛(去叶、土)、羌活(去芦)、川芎、甘草(炙)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葱白三寸,煎七分,温服,不拘时。如觉伤风鼻塞,只用葱茶调下。(《局方神术散

9、治感冒:苍术一两,细辛二钱,侧柏叶三钱。共研细末,每日四次,每次一钱五分,开水冲服,葱白为引,生吃。(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10、治湿气身痛:苍术,泔浸切,水煎,取浓汁熬膏,白汤点服。(《简便单方》)

11、治筋骨疼痛因湿热者:黄柏(炒)、苍术(米泔浸炒)。上二味为末,沸汤入姜汁调服。二物皆有雄壮之气,表实气实者,加酒少许佐之。(《丹溪心法二妙散,即《世医得效方苍术散

12、补虚明目,健骨和血:苍术(泔浸)四两,熟地黄(焙)二两。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温酒下三、五十丸,日三服。(《普济方》)

13、治牙床风肿:大苍术,切作两片,于中穴一孔,入盐实之,湿纸裹,烧存性,取出研细,以此揩之,去风涎即愈,以盐汤漱口。(《普济方苍术散

14、控制疟疾症状或作预防:苍术、白芷、川芎、桂枝各等分为末,每用1克,以纱布四层包成长形,于疟发前1~2小时塞鼻孔内,5小时或1天。(《山西中草药》)

别名

赤术(陶弘景),马蓟(《说文系传》),青术(张衮《水南翰记》),仙术(《纲目》)。

来源

菊科植物茅苍术或北苍术的干燥根茎。

出处

神农本草经》。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苍术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苍术》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