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嘌呤
全嘌呤药典标准
品名
中文名
全嘌呤
汉语拼音
Biepiaochun
英文名
Allopurinol
结构式
分子式与分子量
C5H4N4O 136.11
来源(名称)、含量(效价)
本品为1H-吡唑并[3,4-d]嘧啶-4-醇。按干燥品计算,含C5H4N4O应为97.0%~102.0%。
性状
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几乎无臭。
本品在水或乙醇中极微溶解,在三氯甲烷或乙醚中不溶;在0.1mol/L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溶液中易溶。
鉴别
(1)取本品约50mg,加5%氢氧化钠溶液5ml,加碱性碘化汞钾试液1ml,加热至沸,放置后生成黄色沉淀。
(2)取含量测定项下的溶液,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Ⅳ A)测定,在250nm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在231nm的波长处有最小吸收。在231nm与250nm波长处的吸光度比值应为0.52~0.60。
(3)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的图谱(《药品红外光谱集》194图)一致。
检查
有关物质
取本品约15mg,置25ml量瓶中,加0.4%氢氧化钠溶液12.5ml使溶解,用盐酸溶液(9→1000)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1ml,置100ml量瓶中,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溶液。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Ⅴ D)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0.125%磷酸二氢钾溶液(20:8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30nm。理论板数按全嘌呤峰计算不低于2000,全嘌呤峰与相邻杂质峰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取对照溶液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调节检测灵敏度,使主成分色谱峰的峰高约为满量程的20%。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溶液各20μl,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至主成分峰保留时间的2.5倍。供试品溶液的色谱图中如有杂质峰,单个杂质峰面积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的0.5倍(0.5%);各杂质峰面积的和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1.0%)。
干燥失重
取本品,在105℃干燥至恒重,减失重量不得过0.5%(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 L)。
含量测定
取本品约20mg,精密称定,加0.4%氢氧化钠溶液10ml使溶解,加盐酸溶液(9→1000)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10μg的溶液,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Ⅳ A),在250nm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按C5H4N=O的吸收系数为571计算,即得。
类别
抗痛风药。
贮藏
制剂
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全嘌呤说明书
药品名称
全嘌呤
英文名称
Allopurinol
全嘌呤的别名
痛风平;别嘌呤;别嘌呤醇;赛洛力;痛风宁;别嘌醇;别嘌令醇;维洛林;赛来力;通益风宁 ;赛洛克;化风痛片;米鲁利;痛风立克;Milurit;Zyloric;Isopurionl;Zyloprim;Adenock;Anzief
分类
剂型
片剂:每片100mg。
全嘌呤的药理作用
别嘌全嘌呤与体内的次黄嘌呤为同分异构体,它及其代谢产物可抑制次黄嘌呤氧化酶,从而使尿酸生成减少降低血中尿酸浓度,减少尿酸盐在骨、关节及肾脏的沉着,有助于痛风结节及尿酸结晶的重新溶解,促使痛风结节的消散。与其他排尿酸药不同的是,全嘌呤能减少尿中尿酸的排泄量,其作用不被水杨酸盐所对抗。
全嘌呤的药代动力学
全嘌呤口服易吸收,自胃肠道可吸收80%~90%。口服后2~6h血药浓度达峰值,约70%在肝内代谢为具有活性的氧嘌呤醇。全嘌呤半衰期为2~8h,生物利用度约80%,肾功能损害者大大延长。由肾脏排泄,约10%以原形、70%以代谢产物随尿排出。
全嘌呤的适应证
3.用于反复发作性尿酸结石患者,以预防结石的形成。
4.用于预防白血病、淋巴瘤或其他肿瘤在化疗或放疗后继发的组织内尿酸盐沉积、肾结石等。对已经形成的尿酸结石,也有助于结石的重新溶解。
5.全嘌呤还可用于非尿酸性结石如复发性钙结石尤其是草酸钙结石,它可显著降低新石的形成。
全嘌呤的禁忌证
除对全嘌呤不能耐受外,无绝对禁忌证。
注意事项
1.全嘌呤属妊娠C类药品,孕妇、哺乳期妇女、特发性血液病及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治疗初期可诱发痛风,应与小剂量秋水仙碱或吲哚美辛合用加以预防。服药期间应大量饮水,并维持尿液呈中性或偏碱性,以促进尿酸排出。
2.全嘌呤不能控制痛风性关节性关节炎的急性炎症症状,不能作为抗炎药使用。因为全嘌呤促使尿酸结晶重新溶解时可再次诱发并加重关节炎急性期症状。
3.全嘌呤必须在痛风性关节性关节炎的急性炎症症状消失后(一般在发作后两周左右)方开始应用。
4.全嘌呤必须由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至有效量维持正常血尿酸和尿酸水平,以后逐渐减量,用最小有效量维持较长时间。
5.有肾、肝功能损害者及老年人应谨慎用药,并应减少一日用量。
6.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象及肝肾功能。为调整用量,应定期检测血清尿酸含量。
7.老年人应谨慎用药,并应减少一日用量。
8.每次口服量不要超过300mg,每天量超过300mg时须分次服用。
全嘌呤的不良反应
1.皮疹、皮肤瘙痒或荨麻疹等较常见,发生率3%~9%。严重者可有其他过敏反应,如剥脱性和紫癜性病变、多形性红斑等。一旦出现皮肤病变,应立即停药。
2.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反应,发生率1%~3%,重症或持续存在者应对症处理。
3.末梢神经炎症状:如手脚麻木感、刺痛或疼痛、乏力等;血液学毒性,包括粒细胞减少、骨髓抑制等。发生率小于1%。
4.全身过敏性血管炎,能导致不可逆的肝脏中毒,应及早发现,及时停药。
全嘌呤的用法用量
1.口服,每天1~3次,每天100mg逐渐增加剂量,严重者可增至每天700~900mg,直到血清尿酸水平正常或接近正常,肝、肾功能不良患者剂量。维持量,每天100~200mg。儿童每天8mg/kg。
2.治疗肾结石:每次100~200mg,每天1~4次;或每次300mg,每天1次。
3.用于恶性肿瘤的继发性高尿酸血症:成人每次100~200mg,每天1~4次,儿童6岁以内每次50mg,每天3次;6~12岁每次100mg,每天3次,或300mg,每天1次,给药48h后,根据患者反应调整剂量。饭后服,并需大量饮水,每天尿量应保持2L以上。
全嘌呤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全嘌呤可使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等嘌呤类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受抑制,提高其作用2~4倍,并增加毒性,因此如与这些药伍用时,应将这两种药减至常用量的1/4。全嘌呤不可与氯化钙、维生素C、磷酸钾(或钠)同服,因可增加肾脏中黄嘌呤结石的形成。应避免与布美他尼、美卡拉明及吡嗪酰胺合用,因可增加血中尿酸浓度。全嘌呤可增加烷化剂类药物的毒性,故在治疗恶性肿瘤引起的继发性高尿酸血症时,应在化疗(若用烷化剂)前接受全嘌呤治疗。全嘌呤可延长丙磺舒的血浆半衰期,丙磺舒则可增加全嘌呤的代谢产物别嘌呤的排泄,当两药合用于慢性痛风的治疗时,应减少丙磺舒的剂量,并增加全嘌呤的剂量。全嘌呤可抑制肝药酶活性,减慢口服抗凝剂等药的代谢,在合用时应减少后者的用量,并需随时监测凝血酶原的活性。对高血压或肾功能差的患者,全嘌呤与噻嗪类利尿剂同用时,有发生肾衰竭及出现过敏的报道。与环磷酰胺合用时,对骨髓抑制可更明显。与尿酸化药同用时,可增加肾结石形成的可能。
专家点评
国外报道,全嘌呤用于12例痛风及高尿酸血症患者,每天3次,每次100mg,在1~2周内血清尿酸盐水平除1例外均有下降,平均血尿酸浓度由8.3mg/100ml,下降至6.2mg/100ml,部分病例降至正常。每天服200~600mg可维持血尿酸小于5mg/100ml,尿酸小于每天500mg。长期用药不仅可抑制痛风石的形成或增大,并使已形成的痛风石逐渐缩小和溶解。由于全嘌呤的作用是抑制尿酸合成,与促进尿酸排泄的丙磺舒比较,其优点是,可以用于痛风性肾病患者,用药后不仅症状减轻,而且可以防止肾脏尿酸盐结石的形成。全嘌呤主要用于预防白血病、淋巴瘤,在化疗或放疗后继发的尿酸盐和尿结石形成,对于已形成的尿结石,全嘌呤也有助于重新溶解。